“醫生,我高壓145,低壓90,我這是不是高血壓啊,要不要吃藥啊”……
在門診中,經常能聽到患者這樣詢問我們問題,而且高血壓的問題一直都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因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上升,人們吃得越來越好、營養越來越充足,久而久之就導致了高血壓慢性病的爆發。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每四個中國人裡就有一個患有高血壓,每一個高血壓患者,其爆發心梗、腦梗的機率會比別人高非常多,因此高血壓儼然成為了一種嚴重的慢性病,很對人對其感到害怕,為此還天天監控血壓。
所以,血壓140/90以上,就是高血壓嗎?專家為你闢謠:很多人就是這樣被誤診為高血壓的。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先不要盲目吃藥的。
一,量血壓,是一個複雜且麻煩的過程
很多人家中都有智慧的血壓儀,只需要將儀器固定在手臂動脈上,一陣縮緊、舒張後就可以得出此時的血壓值。由於其頗為方便再加上當代人對自身健康的重視,這種儀器成為了熱銷產品。
但是你知道嗎,自己在家測量出來的血壓具有一定的偏差,有時根本不準。
首先,血壓受到以下幾種因素的影響:
- 如果測量血壓時你翹著二郎腿,那麼血壓會上升2-15毫米汞柱;
- 如果測量血壓時說話,血壓值會比正常的高5毫米汞柱以上;
- 如果測量血壓時沒有靠背,那麼血壓值可能會升高6毫米汞柱左右。
其次,如果在寒冷、炎熱的環境下測量血壓,得出來的血壓值也有一定的偏差。
如果用的是電子測壓器測出來的血壓,也不能認為是準確的,因為水銀測壓器測出來的血壓更準確,其受到的影響更小,醫院中大多還是使用水銀測壓器為主。
即使所有因素全部控制好,一次兩次測量出來的血壓偏高也不能作為臨床依據,要連續多日測量血壓,然後觀察血壓值是否有波動,如果真的超過了高血壓的範疇,還需要連續三日進行血壓測量,以確定是否是真的高血壓。
因此,如果在家中你測量自己血壓高於正常血壓值,先不用擔憂,平復心情後多測量幾次,隔幾天再測量幾次。如果血壓值始終居高不下,那麼就需要去醫院做檢查,還有,醫生確診的高血壓才可被認為是真正的高血壓,自己測量的多少會有外界因素干擾。
二,不幸確診高血壓該怎麼做?
那如果不幸確診了高血壓,醫生建議要做好以下幾點:
1,謹遵醫囑
確診高血壓後,有些人嚴重、有些人輕微,嚴重者醫生會建議患者每日按時吃藥,輕微者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注意飲食、減肥,不需要吃藥。
而此時,有些嚴重高血壓患者不信任醫生所說的話,經常不服用藥物或者待到血壓降到一定數值後擅自停藥;也有些輕微高血壓患者心中感到害怕,自己到藥店買一些降壓藥物服用。
這幾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如果不按照醫囑進行治療,有可能併發其他更加麻煩的疾病,不久前,就有嚴重高血壓患者因為擅自停藥,導致高血壓腦出血死亡的病例。因此患者不要自作聰明,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2,注意飲食
確診高血壓後的生活註定是枯燥無味的,因為此時的你有很多東西都不能食用,比如說過多的肉類、糖類……
其中要嚴格控制的就是Nacl(食鹽),食鹽中的鈉離子會析出血細胞中的水分,讓血液變得粘稠,這會增加心臟的供血壓力,使心臟泵血更加賣力,久而久之,患者的血壓會越來越高。而且Na離子會導致患者的血管產生某些病變,不利於控制高血壓。
紅肉類少吃。豬牛羊為代表的紅肉已經被證明會導致人患上高血壓,紅肉中有某些人體無法代謝的物質,會升高血壓,而且紅肉的脂肪含量更高,經常食用紅肉會導致人體低密度脂蛋白集聚,從而讓血脂升高,讓血壓增大。
3,控制脾氣
確診高血壓後,患者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發怒,一次怒髮衝冠就有可能導致血壓爆表。當人處於激動、憤怒狀態時,腎上腺素會不斷分泌,這種激素的主要作用是加快心臟泵血、收縮血管、升高血管壓力。因此,高血壓患者發怒後,血壓可能會衝破心腦血管導致嚴重後果。
總而言之,如果不幸確診了高血壓,要面臨的問題肯定非常多,從此以後也只能告別胡吃海塞的生活,但是為了生命安全,只能管住嘴。
三,高血壓預防才是關鍵
與其得了高血壓後不斷地懊悔、管控飲食,倒不如在沒有患高血壓時做好預防,這才是治療高血壓最好的方式。
1,以清淡飲食為主
日常飲食中儘量減少肉類、油膩類、辛辣類食物,多食用蔬菜、瓜果、雞鴨魚等白肉,這些食物是健康、綠色食品,可以增加脂肪代謝,清理血液中的血脂,但是偶爾的補充優質蛋白也是很有必要的。
2,每日一個雞蛋
在很多人眼中,高血壓患者似乎最好不要食用雞蛋,因為雞蛋中的膽固醇含量超標,可能會引發更加嚴重的高血壓,但是事實與之相反。
美國食品安全指南指出,高血壓患者每日攝入的膽固醇,只要不超過可以代謝的數值就可以食用雞蛋,因此,高血壓患者每天攝入的雞蛋,建議不超過兩個。
雞蛋是優質蛋白、氨基酸的來源,有研究表明,每日食用一個雞蛋的高血壓患者,爆發腦梗心梗的機率比不吃雞蛋的低14%,爆發腦梗心梗後死亡的機率低15%以上。因此雞蛋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並不是毒藥,而對於正常健康人群來講,適當攝入雞蛋可以起到保健作用。
總而言之,在疾病來臨之前,做好預防才是針對疾病的關鍵,而不是在疾病發生後才想透過服藥治療疾病,那時已經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