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覺得生食保留了食物原來的營養成分,更健康。那麼,這是真的嗎?隨著西餐、日韓料理越來越普及,許多人開始接受生食,認為生吃是更健康的飲食方式。我們不否定烹飪食物會破壞其中的營養成分,可生食就更健康嗎?
實際上,生食並不比烹飪更健康,適當的烹飪可以提高食物營養素的含量和消化率,還能殺死寄生蟲和有害微生物、消除部分農藥殘留,降低安全風險。雖然烹飪食物的確會損失一些營養素,但是也有一些營養素的含量會因烹飪方式而升高。例如,煮熟的雞蛋中的蛋白質比生雞蛋中的可吸收蛋白質要高180%,所以熟雞蛋比生雞蛋更容易吸收。西紅柿在煮熟後,其抗氧化成分-番茄紅素被啟用,其作用效果也明顯提高。
當然,過度烹飪是不可取的,加熱溫度過高或烹飪時間過長則很有可能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實際上,任何食物用15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烹飪,都會導致有害的化學物質變化。焦香的烤饅頭片、鍋巴、烤餅等食物讓人回味無窮,但很少有人知道,烤焦的澱粉類食品中隱藏著一種致癌物——丙烯醯胺。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曾在採訪中說道:丙烯醯胺是食物發生“美拉德反應”時的一個副產物。一般來說,丙烯醯胺的產量和美拉德反應的程度呈正相關。同一種含澱粉食物,熱烹調後顏色越深重,香味越濃郁,丙烯醯胺的產量就會越高。
生食——弊大於利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一項新研究發現,如果吃生食的話,人類需要每天進食9小時以上,才能滿足大腦的能量消耗。人類祖先的大腦神經元數量,是大猩猩、黑猩猩和猩猩等類人猿的3倍,那麼,祖先們是怎樣得到足夠的能量來支撐大腦的呢?答案是烹飪。
巴西聯邦大學的神經學家Suzana Herculano-Houzel說:“如果只吃生食,沒有足夠的時間獲取能量來支援這樣的大腦,幸虧有了烹飪,我們才能承擔得起這麼多神經元的消耗。”
因為烹飪過程會導致營養流失,所以,肉類生食的營養密度更高。如果沒有感染風險的話,生食比熟食更健康,特別是一些高溫炙烤的熟肉類。生食沒有那麼好消化,消化起來也需要更多的熱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吃生食可能更容易瘦,營養也有優勢。
生食的劣勢
植物生食——有可能含有毒素
因為植物有毒素,做熟可以減少很多毒素,比如說土豆、茄子等茄科等食物,生食是有一些毒素的。
根莖類食物——無法吸收到其中的營養
根莖類食物,我們無法吸收到其中的營養,在一項研究中觀察到,當生吃土豆時,會有一半的澱粉在咀嚼時被消耗,而另外一半則穿過小腸,被身體吸收,而吃煮熟的土豆時,小腸能量的吸收率高達97%。
同時兒童不建議生食,由於腦組織需要的能量是骨骼肌能量的22倍,因此現代人類需要大量高質量的能量。
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在食物的選擇上也要根據自身情況而定。然而對於腫瘤患者而言,更需要的是個性化的營養治療方案,單純的家庭飲食往往容易有營養攝取不均衡,或者對營養素的攝取量有偏差,本身食物營養素不足等問題,以及選擇錯誤的飲食搭配,或使腫瘤細胞生長更快。圖騰抗癌研究所的營養支援是從腸道營養角度出發,採用微生態製劑+個性化營養食譜,有針對性的調節免疫水平。在過去的14年資料監測中,採用專業營養支援的患者可將腫瘤復發轉移機率降低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