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燕紅 通訊員 冼詠琪 許詠怡
秋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意味著天氣轉冷,晝夜溫差將逐漸加大。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番禺院區中醫科副主任中醫師鄭豔華指出,秋季時節養生,應注意平衡,調和陰陽,從飲食、精神情緒、運動等方面進行調整,以適應秋天平容之氣。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分後是胃病多發與復發的時節,因為氣候漸涼,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所以容易腹脹、腹瀉、胃痛的人群,要特別注意養胃。
眼下正是秋蟹大量上市的季節。中醫認為,蟹肉性寒,脾胃虛寒者,還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膽結石症等患者尤應注意不要貪多,以免引起腹痛腹瀉。
在煮食時加入生薑、紫蘇、黃酒等性溫之物,能中和螃蟹之寒。但過敏體質者,尤其是對海鮮過敏的人儘量少吃。更要注意的是,儘量不吃隔夜的海鮮。
此外,俗話說“秋瓜壞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立秋之後,即便廣州依然高熱未退,但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苦瓜、哈密瓜不可多吃,以免損傷脾胃的陽氣,引發胃痛、腹瀉。
入秋後注意腳部保暖
羊城氣溫逐漸轉涼,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特別要注意讓腳保暖,儘量不要光腳穿涼鞋,如果夜裡還開著空調,最好穿上襪子。腿腳著涼之後,也容易引起腸胃不適。
“春閒秋乏夏打盹”,入秋後難免有點身心疲勞感,睡不著覺、醒得早,午後精力不濟,困得睜不開眼;有時悲秋感來襲,甚至影響情緒。
要緩解秋乏,可以繁忙工作之餘適當拉伸,多走動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晚上早點入睡,儘量少熬夜;少吃燥熱食品,多吃應季的果蔬;有空泡泡溫水腳,舒緩一下。但是如果疲勞感持續不解,就應該及時到正規醫院尋求醫生幫助。
推薦幾款解乏食品
1.山藥肉粥
材料:新鮮山藥100~200克(幹山藥50-80克即可),瘦肉或雞肉50克,100克大米或小米,薑絲3-5克。
做法:將肉均切成丁;加入其他材料,同煮1小時即可。
功效:健脾暖胃。
2.西洋參茶
材料:西洋參片3克。
做法:將西洋參片置於水杯中,加適量沸水。悶約5分鐘,反覆飲水至無味,然後把西洋參片嚼著吃下。若眼乾也可加菊花5克,枸杞5克,沸水沖泡.代茶飲。
功效:具有滋陰生津、清熱明目的功效,適合經常用眼的人。西洋參性涼味甘,涼能清熱,甘涼相合,既能清熱養陰,又能生津止渴,絕無溫燥上火之弊端,因此適合在秋冬季節服用。可改善疲勞、口乾、聲音沙啞、食慾不振等症狀。
3. 西洋參煲鴨
材料:西洋參10克,鴨肉250克,山藥50克,陳皮5克,薑片少許,大棗隨意。
做法:鴨肉切塊洗淨,所有料同放進湯煲內,加入適量清水,用中火到慢火煲湯,煲一小時三十分鐘左右,加食鹽調味,待溫飲湯吃肉。
功效:鴨肉可以除秋燥。鴨和雞同為禽類,功效卻大不相同。雞尤其適合冬季進補和坐月子。而鴨屬於水禽,元朝的御醫忽思慧在《飲善正要》裡說,鴨肉味甘、冷、無毒,補內虛,消熱毒,利水道。食用鴨肉對體弱陰虛、食少、大便乾燥、低熱者最為有益。
4.玉竹沙參煲鵪鶉
材料:沙參、玉竹各10克,鵪鶉2只,蜜棗3枚。
做法:將所有材料入砂鍋加水,開後撇沫,慢火燉2小時,食前加少許鹽。
功效:鵪鶉肉補中益氣,強健身體。沙參和玉竹都有清熱、養陰、潤燥的作用,蜜棗益氣生津。此湯能清燥潤肺,滋陰清補,非常適合秋分時節養生。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視覺中國
責編 | 劉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