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拉肚子?幾個耳穴來止瀉
腹瀉,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拉肚子”,是以排便次數多於平常,糞質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時可帶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或含有膿血為表現的一種疾病。
引起拉肚子的原因很多,其發病機理十分複雜,腹瀉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症狀、體徵,必要時需要結合實驗室及相關檢查,綜合得出結論。中醫稱之為“洩瀉”,認為洩瀉多因傷於飲食,或外受寒溼暑熱之邪,以致胃腸失和,或由於脾腎不足導致,分為溼洩、寒洩、食洩、熱洩、虛洩。
根據病程長短,可以將腹瀉分為急性、慢性兩種。急性腹瀉起病急、病程短而腹瀉次數頻繁,多因感染細菌等致病,病程常在2個月之內。慢性腹瀉是功能性腹瀉(如情緒性腹瀉、腸道激惹綜合徵)、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引起的腹瀉,病程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從中醫角度看,急性腹瀉多可認為屬腸胃不和,慢性腹瀉多屬脾腎陽虛。
耳廓視診可見陽性反應在大腸、小腸,急性腹瀉可在此處見點片狀充血、紅潤、有光澤和脂溢,慢性腹瀉則可在此處見點片狀暗紅或丘疹,病程長的患者可見有凹陷。
耳穴電探測或壓痛法可在大腸、小腸、胃、脾、艇中、直腸有敏感點,過敏性腹瀉可在風溪探得敏感點。耳穴捫診可在大腸、小腸區捫及條狀增厚、質軟,為急性腹瀉;慢性腹瀉則可在大腸區捫及凹陷。
耳穴治療腹瀉主穴取直腸、大腸、神門、枕、脾、交感,再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配穴。慢性腹瀉日久,可耗傷脾腎陽氣,故此型的患者配穴可選腎;腹瀉因飲食不節/不潔,或感染外邪,導致腸胃不和之急性腹瀉,可選配穴小腸、胃。腹瀉若是過敏性結腸炎導致,則配穴可選過敏區(風溪)、內分泌。
大腸、小腸是相應部位取穴,意在調整大小腸的吸收與排洩功能;直腸清熱利溼,通腑散澀腸;脾胃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補脾、胃、腎可增強體質,扶正祛邪。胃腸功能屬植物神經控制,交感穴可以鎮痛、解痛、調整胃腸功能;枕穴可降逆緩急、鎮靜止痛;內分泌則有抗感染、消炎退熱之效;神門穴可調整胃腸蠕動,消炎鎮靜。
嬰兒腹瀉亦可選用耳穴進行治療。嬰兒腹瀉由不同原因引起,是一種以腹瀉為主的胃腸道紊亂綜合徵,根據其病因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嬰兒腹瀉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1歲以內佔半數。
嬰兒腹瀉的耳穴治療取穴與成人基本一致,可取胃、大腸、小腸、胰膽,煩躁不安加神門,嘔吐加交感,每日1次,兩耳交替,使用耳針治療,每次留針30-60分鐘或更長時間。同時可以在耳針治療的情況下給患兒加服“焦三仙”,即焦神曲、焦麥芽、焦山楂各9g,每日1劑水煎服,可以有效治療嬰兒腹瀉。
內容來源:中醫護理微信公眾號
編輯整理:中西醫結合護理雜誌社通訊員:秦沙沙 孫磊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