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一則讓筆者印象十分深刻的新聞:那就是騰訊擬推出個人微信雲端儲存付費服務,意味著微信聊天記錄可以實現雲端備份和恢復。當時除了引發蘋果使用者180元/年,安卓使用者130元/年的討論之外,也反映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現實情況:個人資料儲存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
從最早的本地到現在的雲端儲存,這些年來人們的儲存方式和理念都在產生變化,以百度網盤為首的網盤工具成為了普羅大眾在生活中使用率最高的雲端個人儲存工具,其即拿即用,隨時隨地上傳,以及盛極一時的自動備份功能也成為了個人網盤當年備受歡迎的功能點,當然,除了這些明面上的優勢,由於是個人使用,網盤也成為了當時分享資源的重要選擇。
但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速度的提升,令人驚奇的事情出現了:非會員的速度在試用之後急轉直下,縱使千兆頻寬也只能在網盤面前乖乖低頭,還有人做出了非會員使用體驗和火星車類似的形象比喻,看起來不充錢就沒法用的網盤,還會是個人儲存的最佳選擇嗎?
首先要明確的是,對個人來講,選擇什麼樣的儲存方式主要有兩點,一是需求,二是預算。這裡筆者也簡單劃分了一下最主流的個人資料儲存解決方案:
首先是行動硬碟,這一度是個人儲存最普遍的方式,作為電腦裝置裡那塊只能塞在機箱裡才能用的硬碟的替代品,其優缺點十分明顯:首先,它不需要依靠網路,每一次使用都只需要透過電腦連線硬碟來實現讀取,速度上都比透過網路要快得多,現在的主流硬碟很多已經配備USB-C介面,相容USB3.0的資料傳輸,理論傳輸速率是5GB/秒,這是網盤不可比擬的,而且隨著行動硬碟的成本降低,即便預算一般,也能選擇出來一款合適儲存量,還可以隨身攜帶隨時使用,這是行動硬碟的優點。但其缺點在於,隨著日常的使用,內部也會逐漸老化,如果經常用它讀寫檔案,可能兩三年時間就會出問題,時間長了讀寫速度也會下降,而且更重要的是,雖然號稱移動,但很多硬碟本身並不具備抗摔防水等功能,稍微磕磕碰碰就壞了的情況十分常見。
在單一的行動硬碟無法滿足容量、連線成本之後,私人云儲存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應運而生,它指網路附屬儲存,也就是自己的東西存放在網路上,但只有自己可以訪問,好處是可以將影片、圖片、音樂等各種資料資料儲存在硬碟上面,空間更大,能夠隨時隨地進行下載和上傳,實現資料讀取以及跨平臺分享,而且保證了隱私,但相比行動硬碟來說,NAS價格更高,而且學習成本不低。
而在這兩種儲存方式之外,就是今天討論的主角:網盤了。從2009年開始,網際網路公司紛紛推出的線上儲存服務,在便利性方面俘獲了很多的人的芳心,新浪微盤、金山網盤、UC網盤、網易網盤、騰訊微雲和百度網盤等一系列網盤產品開始入場,網盤也開始了由盛及衰的發展史。
所謂個人網盤,其實是個人資料暫存到了網際網路公司的資料中心的伺服器中,一般來講,一臺伺服器機櫃可以並排放進16臺1U的伺服器,所以理論上100平米的資料中心機房可以放約1萬TB硬碟,對於資料中心來講,對單獨使用者實現快速的上傳下載並沒有壓力,但數萬使用者的平行上傳下載需求,就比較耗費成本了。
後來雲端儲存服務在此基礎上提供了CDN支援,所謂CDN相當於使用者和資料中心之間的快取,一方面提高了下載速度,另一方面也緩解了資料中心的壓力,但事實上,對成千上萬人提供免費的網盤服務卻依舊賠錢,光是硬碟和伺服器成本和電費支出就都是千萬級別,所以免費肯定不是出路。
在如何收費的問題上,網際網路公司也走向了兩種不同的道路:購買空間和購買會員。相信用過iPhone的人都知道iCloud不同方案是按照空間大小來劃分的,後者則是我們在國內使用的大部分網盤的付費方式,一般他們會提供相對可觀的儲存空間,但不開會員就會被限速。
也許網盤在便利性上的確能夠吊打傳統的儲存方案,也許網盤的自動備份功能是能夠解放我們的雙手,但網盤說到底也只是一種選擇,如果對私密性有要求,本地的儲存方案還是要更加適合,筆者就是忠實的“松鼠黨”,用家用NAS儲存了很多喜歡的電影,以方便日後隨時觀看,也不用面臨被下架的風險。
螢幕前的你更喜歡哪種儲存形式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討論。
(777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