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今天一起來探討下。實操中如何避免口令繁複,雞同鴨講的尷尬窘境?
如果一定要一句話描述運動,那就是從一個姿勢到另一個姿勢的全過程。所以運動指導理論上有三個時期可以介入,起始位、終末位、轉換位。但在實操中我們只參與其中兩個時期的指導,分別是這兩種情況
1、指導起始位和轉換位
2、指導起始位和終末位
絕對不會三種時期同時介入。為何?因為從一個姿勢到另一個姿勢,是速度從零加速減速,再到零的過程。語言去描述速度,一定是使用形容詞,說具體數值說不出,說出來也做不到。用形容詞就會變成了在旁邊加油助威,也不會有實際的幫助。所以運動中涉及速度時一定要跨過去。避免陷於無意義的講解
澳洲有一種本土動物叫做樹懶,它吃桉樹葉,桉樹是有毒的,它一直是處於中毒迷糊的狀態。所以速度很難很難,但樹懶依然是世界最會攀爬的動物。對於我們的康復運動來講,只要不離開地面,都是可以按暫停鍵的。只是患者體力達不到,所以我們有意設計更為穩定的起始位和終末位位停頓的體位,中間的不停頓是出於體力的考慮
對患者來說運動是一個完整不間斷的過程,速度的改變是瞬間完成的,我們康復師是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下達正確的指令。即使下達正確指令,也會因為接受處理再反饋導致身體停頓,肌力無法支援而失敗。所以運動指導不能參與全過程
只指導起始位和終末位是患者無痛的前提下的平衡訓練。比如訓練患者的爬行,患者會因為跌倒的恐懼,而選擇一點一點往前移動,這時需要我們引導著讓他運動到正確的位置。也可以在旁邊用枕頭擊打患者,破壞他的平衡,迫使他下一個落腳點不得不在最省力的位置上,也就是我們希望的終末位
只指導起始位和轉換位是在患者疼痛或無力的情況下使用。對於偏癱患者,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優先恢復,所以怎麼動都是相同的肌肉在做功。所以在起始位時要先去啟用需要發力的肌肉,是發力在前行動在後。因為他肌張力的增加是先體現在運動的末期,所以運動到後期是一定會變形的,所以我們要抓住運動的起始位和轉換位,注意是轉換位的加速期,他的減速不用我們去管,自身的肌張力就會替我們做到了。也因為較大的肌張力,我們想管也是管不了的,不如放棄。肌力和肌張力是反相關的,多多訓練肌力,肌肉的控制力,肌張力自然而然會降下來的
對於疼痛的患者和無力的患者是一樣的,因為無力會導致肌肉的痙攣,一運動到那裡就卡主,和偏癱患者本質是一樣的,所以也遵循相同的原則
你學廢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