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9月18日湖北日報的報道,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的一位博士江奎成功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計劃。
雖然“博士”二字看似與“少年”不沾邊,但江奎卻是一位90後,至今為止不過27歲。
公開資料顯示,在校期間江奎曾發表過30多篇計算機視覺領域的論文,而且這些論文均被髮表在國際和國內重要期刊和會議上。
由此可見,江奎既是博士,又稱得上是天才,而華為公司給這位博士開出的最高年薪是201萬元。
相比畸形娛樂圈內的影視明星們,這個年薪的確不算高,但在業內,華為給江奎的待遇可謂是相當豐厚。
而這也正是任正非所期望的那樣,用頂級挑戰和頂級薪酬,吸引到了頂尖人才。
不過,華為開出百萬年薪招賢納士的舉措,還反映出了目前國內人才市場中,比晶片壟斷更可悲的現狀---中國人才流向海外。
根據中微半導體創始人尹志堯透露,全球半導體領域有過突出貢獻的頂級人才中,有不少都是華人。
但改革開放以來,像尹志堯這樣在海外深造後毅然回國,助力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頂級人才少之又少。大多數人才前往海外深造後,大機率都會留在當地工作、生活甚至是移民。
至於其中原因,筆者認為除了個人世界觀和價值觀上的不同、在報效祖國上沒有太大意願之外,還要歸結為國內就業環境存在漏洞的問題。
拋開心志堅定的人才不談,大多數普通人才都會進行行業之間的對比。
一對比就會發現,目前國內金融、網際網路以及影視娛樂行業較高水平的年薪,是半導體行業同段位年薪的十倍甚至是百倍。心理上的不平衡以及對現狀的失望,很容易導致人才的流失。
或許任正非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用華為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開出頂級年薪吸引尖端人才。
不過,華為一家企業的努力,並不能完全改變現階段國內積體電路產業人才缺口大、人才流失嚴重的嚴峻問題。
在筆者看來,只有國家政策做引導,整個行業共同改進,效果才會顯著。目前,國內各方面已經開始行動起來,除了儘可能給人才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之外,行業龍頭也在與高校聯手,加速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從源頭上提升半導體人才供應能力,儘可能彌補人才缺口。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還建成了積體電路大學,專門為相關領域的學生制定系統化、合理化的培養策略。與此同時,積體電路大學也與部分半導體企業達成相關合作,為擔心畢業後就業前景的專業人才,構建起了從校園到企業的橋樑。
不會再因為缺乏行業經驗,在走出校門後被企業拒之門外,無奈轉行。隨著國內各方的努力,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本土人才供應會填補人才缺口,推動中國半導體產業走向自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