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一位創業者到杭州來找我有一個專案,他一直在糾結要不要投入去做。這位創業者是一位博士,那麼這位博士要做什麼呢?叫做,碰撞假人。
大家知道,中國是全球第一汽車製造業大國,去年生產了2500多萬輛汽車。每一輛新車面試的時候都要進行碰撞實驗。工程師透過對車輛以及車上人員損害程度的評估來給汽車的安全性打分。這個車上的人員就是碰撞假人,最早期的時候,碰撞實驗,都是由工程師親自來參與測試了,那就太危險了。後來有黑猩猩等動物來代替人類進行實驗。但這引起了動物保護協會的強烈反對,再後來,就出現了碰撞假人。這個碰撞假人的資料採集能力決定了碰撞實驗安全性的精力度。在今天的汽車行業碰撞,假人的價格差距挺大的,便宜的,200萬人民幣一個,貴的要將近1000萬人民幣。而這個行業70%的市場份額是被一家美國公司所壟斷的。那我就請教這位博士創業者,說這個碰撞假人在科研角度來講,很難研發嗎?他跟我說,這個專案呢,說難很難做不難也不太難。先說難,這個碰撞假人內部各種仿生結構和感測器,以便在碰撞實驗中充分獲取受損的資訊,為了更好地模擬人體結構,這個假人的胸腔是用鋼板做的,肩胛骨呢是鋁做的。盆骨是塑膠的,體內還有各種仿生結構,可以準確地線上,包括大腦,肌肉,骨,骨骼,甚至內臟的形態和強度,假人身上還安裝有60-200個感測器。比如測量某個方向加速度的加速感測器,測量假人受到衝擊力的受力感測器,還有測量假人胸腔偏移程度的運動感測器等等,這些感測器分佈在假人身體乃至上百個部位在發生碰撞後的兩三秒內。假人身上的上百個資料通道要同時響應,瞬間就能完成對身體傷害資訊的採集。那麼這個假人身上的感測器越多,技術水平呢就越高,價格也就越高。這是這個專案難的部分,那麼為什麼又說他不太難呢?因為假人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應用技術的開發,它的每一項感測器技術都是成熟的,關鍵是要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以及資訊整合通道能力的模型測試。它的研發涉及到人體工程學,材料學,力學,解剖學等一系列學科的知識具備多學科交叉和技術複雜性的特點。美國那家專業公司,控制全球70%高階碰撞假人的市場,但是這個市場的總容量並不太大,即便這家已經形成了壟斷能力的公司,一年的銷售額也就在1億-2億美金左右,是一箇中型規模的隱形冠軍,但是對於中國的汽車產業來講呢?他卻是一個卡脖子工程,如果哪一代美國人突然宣佈說不向中國提供這類假人了。對中國汽車產業來講呢,還是挺難受的一件事情。
我想過了很多年後,當我們回顧這一輪中美貿易摩擦的時候,這個案例也許會帶有很大的典型性。就是低,它非常的細分,第二,在技術研發上有它的複雜性,交叉性和需要很大的時間代價。第三,它並不帶有發明性特點,如果在正常的全球化環境下,全球的汽車產業。可能就需要1-2家這樣的專業型可以了,但是在今天中美貿易摩擦的環境下,中國為了避免卡脖子,出於產業的供應量完整的考慮,也許必須要有這麼一家碰撞假人的創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