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房地產三條線”“網際網路反壟斷”“教育雙減”“強化網遊‘氪金’管控”等政策相繼落地,一時之間眾多民營企業風聲鶴唳,生怕監管的“鐵錘”落到自家的頭上。
拋開為生育減負、關注未成年身心健康等表象外,其實最本質的原因在於這些領域已經與國家戰略背道而馳了。
科技創新才是硬道理
以網際網路行業為例,在移動端紅利消失、壟斷格局逐步形成之後,網際網路巨頭們的角色已經從行業的賦能者乃至顛覆者的形象,轉變為開始扮演類似水電煤行業這樣的基礎設施的角色,不再是價值的創造者,而成了資源的分配者,所有的線上應用必須跑在自己的生態系統裡,不然就不傾斜流量或商業資源,如此中小企業便淪為了巨頭的附庸與幫手。
競爭的消弭,帶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資本的無序擴張,橫向領域的拓展、縱向空間的拉長,教育、買菜、醫療……只恨自己手不夠長、不夠快,但實質上並沒有對社會產生過多正面價值,只是將中間環節的利潤揣進了自己的腰包,並沒有為技術創新、產業發展帶來更多的變革,被政策約束自然理所應當。
監管選擇性的收緊,反映的是國家的戰略動向與對企業家的期待。過往由於市場經濟的落後,國家不得不依賴人口的紅利,藉助廉價勞動力、引入外資推動製造業的完善,如此帶來的城市化程序也可以扶持起如房地產這樣具有規模帶動效應的傳統行業,從而完成快速的資本積累與產業再投資,實現經濟的蓬勃發展。
然而,中國的發展如今已經邁入了全新的階段,經濟增速放緩、人口紅利消失、傳統行業產能過剩、房地產價格失衡、虛擬經濟引發泡沫、科技與貿易的國際摩擦等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底層規律已經發生轉變,以往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已經無法帶動經濟往高質量方向發展,現在的發展方式已經轉為創新驅動。
未來,科技創新才是主旋律。2021年3月12日釋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科技創新被放在顯要位置,作為第一項任務進行了專章部署。這在我國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歷史上尚屬首次,充分顯示了科技創新在政策端的受重視程度。
要深刻理解其價值,我們還可以把時間拉到更長的維度來看。
科技創新是驅動經濟新週期的唯一要素
依據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並不斷髮展的康波週期理論,從瓦特發明蒸汽機引發工業革命開始,世界經濟其實在以40-60年為長經濟週期呈現規律性的週期波動,共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回升四個階段。
而每次週期都是以創新性技術變革為起點,如紡織工業和蒸汽機技術、鋼鐵和鐵路技術、電器和重化工業、汽車和計算機,前20年左右是繁榮期,在此期間新技術不斷顛覆,經濟快速發展;接著進入約5-10年的衰退期,經濟增速明顯放緩;衰退期之後的10-15年是蕭條期,經濟缺乏增長動力;最後進入10-15年回升期,孕育下一次重大技術創新的出現。
其原理就是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有應用邊界,一旦達到技術效率的天花板後,資本為了追求高利潤還會按照之前的慣性不斷投入到機器的擴大再生產,但這時就會帶來產能過剩,如果此時選擇寬鬆貨幣政策刺激消費,資本主義危機就會浮現,甚至引發金融危機。
現階段全球經濟正處於第五輪康波(1991-)週期中,以資訊科技為標誌性技術創新,計算機產業的大發展產生的利潤反哺實體經濟,提高實體經濟的效率,創造了更多財富,開啟了資訊產業的繁榮週期,直至今日。
為何國際糾紛、民粹運動會集中於近些年爆發,而“內卷”這一學術名詞又如何成了網路的流行用語?這一系列國際國內社會矛盾問題,核心原因就在於這輪資訊科技帶來的紅利已經快被吃幹抹淨了,在總的蛋糕無法做大的情況下,個體想要獲取更多利益只得透過與其他個體的競爭實現,矛盾的激化可以預見。
從國際局勢看,過往美國作為科技創新的領頭羊,發現自身發展速度放緩後,就要打壓追趕速度過快的國家,首當其衝就是中國。而在一系列打壓措施後,中國過去從美國獲得的技術擴散紅利消失了,中國自身的發展速度也開始放緩,社會內部“內卷”的探討開始甚囂塵上。
世界其實亟待一次全新的技術革命,來刺激經濟加速進入下一輪週期發展。而資訊科技的大規模普及和網路連線、資料處理能力的提升,已經為下一種科技門類的異軍突起創造了必要的基礎條件。
毫無疑問,誰是此次革命的引領者,誰就能獲得下一輪貿易往來與核心技術的主導權與議價權,這也是中國政府如此大力扶持科技創新的底層邏輯。
中國急需真正的企業家精神
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認為,企業家最重要的職能不是在現有條件下按部就班地組織經營和生產,而是不斷在經濟結構內部進行“革命突變”,對舊的生產方式進行“創造性毀滅”,以實現經濟要素的新組合,因此,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創新。
後來,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行善賺錢”是21世紀企業社會責任的新內涵,也就是透過創造對社會有益的商業活動實現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也就是說,建立一個強大又美好的組織,其實正是企業家最大的社會責任和貢獻。這進一步將企業家精神上升至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高度上,成為企業家有別於商人的根本原因。
縱觀商業發展史,我們會發現:偉大的企業家,永遠在追求利潤之上的東西。他們身上有一些強大的使命感,有一種“活著就要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都有決心成為一名社會夢想、科技進步的責任擔當者。
如今國內眾多企業依然偏愛內部管理方式和外部商業模式的創新,側重於現有技術的應用,而非投入研發新技術,目的其實都是為了實現商業利益的最大化,關注的仍然是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沒有公共層面的願景,對社會和國家也沒有多少使命感,又如何為中國突破現有瓶頸添磚加瓦?
為什麼國家要大力扶持硬科技產業?就拿硬科技最具代表性的八個領域(光電晶片、生物技術、人工智慧、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智慧製造、資訊科技)舉例吧,這裡面哪個行業龍頭不是要深耕數十年才能取得如今的地位。
真正優秀的企業都是“問題導向型”,其重心在於如何解決,而非“利益導向型”。只有前一種企業家才能在四周漆黑的環境中探路之時,心中常亮著那盞明燈。十年磨劍,鋒刃方成。也只有始終以解決國家、社會、產業的實際問題為目標,最終方能在競爭日益劇烈的商業環境之中脫穎而出、行穩致遠。
結語
中國經濟走到今天,實際上是走到了一個結構轉型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不轉急彎”,需要房地產穩,但是在收入比例中的佔比緩慢下降;另一方面,透過鼓勵更多企業、企業家向硬科技方向挺進,夯實整個國家的產業基礎,避免再次出現被“卡脖子”的場景。
在這場國運之爭中,微觀層面註定是企業乃至企業家的較量。“創新+擔當”,毫無疑問已成為當下中國最需要的企業家精神核心。如今科技大勢已來,誰在裸泳,一看便知。
(文/米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