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上,“取消公攤面積”登上熱搜,引發廣泛關注。全國政協委員洪洋說,商品房銷售中附加公攤面積是普遍現象,最可怕的是公攤面積缺乏法律依據和制度約束。他建議國家取消公攤面積,可以將實際的公攤面積成本核算到實用面積之中,讓老百姓明白付費,放心購房。
有趣的是,儘管公眾對“取消公攤面積”的討論非常熱烈,但開屏新聞記者聯絡到了碧桂園、龍湖、萬科、旭輝等業內較有影響力的知名房企,他們出奇一致地保持了沉默。這個沉默其實耐人尋味,一個符合邏輯的猜測是,基於房地產商利益相關方的角色,他們也很難做出讓公眾滿意的表態,因為說什麼,可能都無法讓人信服,乾脆就什麼也不說。而這種缺乏互信的現實,事實上也正是商品房公攤尷尬存在的根本原因。
有一句話叫: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制度。很多時候,不是制度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在執行中逐漸變味,導致了很多次生問題。商品房公攤面積不是一個壞制度,它是我國住房改革的產物。1998年,我國取消福利分房制度。以此為節點,在這之間,住房一直都是以使用面積來計量的。而在住房商品化之後,內地從香港引進了公攤的概念,一同引進的還有商品房預售制度,香港叫“炒樓花”。2013年,香港取消了附加公攤面積的銷售模式,但內地則一直延用至今。
香港的房地產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較為發達的制度體系,內地則剛剛開始起步,自然要學習和模仿先進的經驗,加快改革程序。另一方面,從福利分房到住房商品化,房屋建設主體從以前的單位變成了現在的開發商,開發商要有盈利才有動力繼續開發新的樓盤,因此必須考慮成本的問題,而電梯、樓道等公共空間正是開發成本很重要的一部分。公攤面積正是為此 設計出來的。
簡單來說,就是商品房的兩種計費模式,一種是像福利分房時代一樣,只計算實際使用面積,但是單價高,一種是將公用面積納入房屋總面積。但不變的是,商品房的總價還是一樣的,如果強制性取消公攤面積,而又不允許漲價,這種想法太過單純,因為這樣只會導致開發商極力縮小公用空間,居住環境和舒適度將大大下降。從消費心理上說,無疑後者更受歡迎,因為公攤面積,至少看上去房價低一些。
公攤面積近年來之所以屢遭詬病,根本原因在於資訊不透明而引發的集體不信任。買房是一項大宗支出,但計算房屋面積是個技術活,普通業主根本無法準確丈量自己買的房子究竟是多大。曾經有脫口秀演員吐槽北京的出租房,“我要想計算這個房子的面積,還得畫一條輔助線”。與此同時,雖然有專門的機構對商品房的公攤進行測算,但似乎缺少強而有力的稽核和監督。這就導致公攤面積像迷一樣的存在,每個業主都覺得自己“挨宰”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公攤面積就像是對開發商人性的一種拷問,是多是少你看著辦。但人性經得住拷問嗎?
取不取消公攤面積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取不取消都不影響公攤面積的存在,以及公攤面積是開發成本的一部分並且需要付費這樣一個現實。最需要解決的,其實是完善相關的監管機制,讓公攤面積的測算、核准、事後監督,包括糾紛處理程式,更加公平和透明,讓房產證上的房屋面積真正能經得起時間和良心的考驗。
吳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