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蕊伴秋色,寒暑喜均平。”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六個節氣,秋季第四個節氣——秋分。仙霞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蔡黎醫生提醒廣大市民:秋分是由熱到冷轉換的節氣分水嶺,是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此時節養生要特別注重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蔡黎醫生說,“秋分中的‘分’,即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日後,太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
蔡黎醫生介紹,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陣陣秋風襲來,使氣溫逐漸下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要防止涼燥,重在益肺潤燥,飲食調養方面,應多喝水,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如梨、蓮藕、銀耳、百合、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
多喝溫水益肺
秋季氣候乾燥,使人體大量丟失水分。要及時補足這些損失,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溼潤度。建議少量多次飲用,水溫取常溫或30度左右溫水,還可直接將水“攝”入呼吸道,方法是將60-70度熱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對準杯口緩緩吸入,同時可按揉鼻翼兩側的迎香穴(位於鼻唇溝與鼻翼交界處),每次5分鐘,每日2~3次即可。
少食生冷
秋分後天氣逐漸由涼轉寒,應儘量少吃生冷瓜果,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謹慎。
預防秋乏
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常表現為全身乏力、四肢倦怠、頸肩部沉重、腰背痠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辦法就是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還可以選用拔罐、艾灸等方法條暢氣機,疏通經絡。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多做“與項爭力”與“米字操”
“與項爭力”:頭先微屈,然後用雙手食、中、無名指及小指指腹按壓在頸後部,緩慢用力收縮頸後部肌肉,使頭抬起並後仰,堅持10-15秒後再緩慢放鬆,反覆9-18遍。進而手心溫暖項測經絡及大椎穴周圍,進而全身發熱。
米字操:工作累了,抬起頭,左下10秒,低頭10秒,右下10秒,左上10秒,向後10秒,右上10秒。有時間的話,可以重複以上動作,每個動作切換請緩慢進行。
秋季飲食調養
秋梨水
材料:一個梨(最好是鵝黃色的鴨梨)、麥冬9克、枸杞9克、桔梗9克、紅棗2-3顆(或適量冰糖)。
做法:鴨梨洗淨後,剖開、去核,帶皮切大塊,加適量水,放入麥冬、枸杞、桔梗等進行熬煮,燒開後再熬15分鐘,取湯汁飲用。
功效:潤肺止咳,清熱化痰。
老鴨沙參湯
材料:老鴨半隻,北沙參15克、玉竹9克、生薑及其他調料適量。
做法:老鴨洗淨,剁成大塊,用清水洗淨鴨塊,瀝乾水分;把鴨塊放入湯鍋中,一次性倒足清水,不要蓋蓋子,大火加熱,水開後撇去浮沫;蓋上蓋子,改成小火煲30分鐘,30分鐘後,關火用勺子撇去湯麵上的鴨油;然後放入北沙參,玉竹和薑片及調味料,再蓋上蓋子,繼續煲制1個半小時。
功效:滋陰補津,清降肺熱。
蔡黎
仙霞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全科副主任醫師。從事臨床工作近20年,擅長運用中醫適宜技術(如針刺、艾灸、拔罐、耳穴、中藥湯劑)調理亞健康、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婦科雜病及冠心病。
門診時間:週一下午,週四、五上午(芙蓉江路140號);週一上午,週二、週四下午(茅臺路298號)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字:趙 立
編輯:畢揚靜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上海長寧”
歡迎留言評論和“寧寧”互動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