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黃帝內經》中有句名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果想要免疫力強、少生病,一副健壯的體魄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平時看起來還好,但一經受“考驗”就暴露出體弱本質。如何透過中醫脈診來判斷體質強弱,讓體質虛弱的人儘早強壯身體,或是在臨床中更好地針對性治療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體質虛弱的代表性脈象——濡脈。
概述
濡脈特指浮、細而軟三種脈素的兼脈。
脈的研究
歷代脈學著作中,濡脈的藍本主要是《脈經》。其曰:“軟脈極軟而柔細。”這裡的軟即濡脈。
濡脈的指感問題,歷代脈學專家皆以“水中漂帛”的形象描述來形容。手觸水中之帛,觸之一定是浮軟無力,但無細的感覺,此乃這種形容的缺點。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濡脈與觸女孩手背靜脈的浮、軟、細感覺相似。
傳統醫學對濡脈脈理的認識
中醫認為:陰血不足、脈道不充,陽氣失斂則外浮,溼邪困滯則脈動無力,故脈浮細而無力。
脈的現代生理學、病理學基礎
心臟搏動無力,每搏輸出量減少;血管彈性阻力降低;血容量不足;這是構成濡脈的三要素。
脈的特徵
濡脈的性質:濡脈是浮、細無力脈的複合脈,脈象必含浮、細、軟三要素。
濡脈的指感:如觸女童手背靜脈。
濡脈的兼脈:濡脈可出現至數、節律的變化。不應同浮脈、沉脈、細脈、弱脈兼脈。不應同沉脈、弱脈兼脈的原因是脈位的不同,但臨床上可見寸口分部的獨沉、獨浮等。與浮脈、細脈的再兼脈是贅兼。常見濡脈的兼脈有濡緩脈、濡遲脈、濡數脈、濡滑脈、濡滑數脈。
脈的現代臨床意義
濡脈多見體質虛弱,如慢性貧血、慢性消耗、體能低下、臟器功能低下、免疫低下性疾病。中醫認為是陰陽雙虛,氣血雙虧或主溼等。
脈的寸口分部及其臨床意義
濡脈脈體柔小,要在寸口分部上尋獨濡、獨不濡很難與濡脈上的脈暈點進行區分,但濡脈脈體上的三部獨浮、獨沉,脈暈的獨大、獨小、獨堅如沙粒的脈感易尋。古脈書中的三部主病,事實上也只是分部之獨或脈暈之獨(脈暈點)。濡脈的獨浮與獨沉只是濡脈脈暈點浮、沉脈素的比例之獨,無須聯絡於弱脈。
寸浮濡:多見於自汗,神經衰弱,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性頭痛等。
寸沉濡:多見於胸悶、氣短、頭暈、心腦供血不足、機能不良等。
關浮濡:見於急性胃腸炎症,肝膽疾病,糖尿病等。
關沉濡:見於慢性胃腸功能不良,長期情緒憂慮,免疫力低下,慢性消瘦等。
尺浮濡:見於腸道、下肢、泌尿、生殖系統炎症、疼痛、腫塊等。
尺沉濡:見於腸道、下肢、泌尿、生殖系統的功能不足、寒冷、痠痛等。
脈兼脈的現代臨床意義
濡遲脈:見於四肢寒冷、腸胃功能不良、末梢神經炎等疾病。
濡緩脈:見於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慢性胃病、胃腸消化不良,肝膽慢性疾病,婦科疾病,下肢骨關節病變等。
濡數脈:多見於氣管及支氣管、上呼吸道感染、腸道疾病、婦科疾病、泌尿系疾病等。
濡滑脈:多見於氣管及支氣管炎、上呼吸道疾病、耳源性眩暈等。
濡結脈:見於心臟病的心悸、氣短等。
濡滑數脈:見於各種腸道疾病。
脈模式圖
濡脈歌
濡浮柔細脈失充,觸手靜脈十歲童。
極細欲絕中稱微,沉細柔弱線細中。
輕刀刮竹血澀行,廣意之細各不同。
濡見寸浮自汗多,寸沉心腦弱負荷。
脾胃虛寒濡關沉,關浮脈濡必虛陰。
脈濡尺沉虛寒腎,尺浮臍下諸炎生。
濡遲濡緩關節寒,濡結心悸胸悶煩。
濡數體虛多上感,百損諸虛皆求關。
脈診重磅好書
本文作者許躍遠教授是將中西醫融會貫通的臨床名家,科班西醫,中醫世家。他中西匯通40年,潛心研究經脈,提出摸“脈人”的診脈思想。認為“脈氣”是人體的體質學,而“脈形”則是疾病學內涵。
《許躍遠現代脈學精華(一)——傳統脈診在現代醫學診斷中的實踐與求索》
本書以探討“脈中形”和“脈中氣”為主思路,揭示了脈診知病證的秘密所在;確定了邊脈、風脈、濁脈、潮脈等脈象,規範兼脈的命名方式,繪製出精準定位的脈象圖。按書學習可以掌握作者的診脈思維及其臨床實操技法,做到病、症兼取。
版權宣告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許躍遠現代脈學精華(一)——傳統脈診在現代醫學診斷中的實踐與求索》(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許躍遠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於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