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陽氣收斂,陰陽均衡;春分是陽氣生髮至陰陽均衡。現代很多從事中醫工作的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形成一種理念,就是“陰陽平衡”則無病。健康是建立在生命認知的基礎觀念上的,如果基礎觀念對了,生命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我們回到中醫發展高峰時期形成的經典中,《黃帝內經》是怎麼看待生命的?《黃帝內經》並沒有提出“陰陽平衡”的健康理念,二十提出“陰平陽秘,精神乃至”的生命健康的根本標準。對照現代人的“陰陽平衡”與中醫經典中的“陰平陽秘”,二者有什麼不同?一個是“平衡”,一個是“秘”。回過頭來看秋分與秋分,我們會看到,對於生命的生機來講,秋分雖然是陰陽均衡,但秋分後,陰在增長,超過了陽,自此,氣候進入陰盛陽衰,所以萬物也凋零;而春分,是陽氣生髮至陰陽均衡,春分後,陽盛於陰,自此進入陽為主導,因此萬物興旺。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陰陽平衡,並不是健康標準,而是生命盛與衰的轉折點。一年中,春分後生命轉為旺盛,是“陰平陽秘”;秋分後是,陽氣轉衰,是萬物凋零的“陰盛陽衰”。
人生有四季,其中男子16、女子14,是人生的春分,自此以後,人生進入“陰平陽秘”的興旺階段,所以,偉人說年輕人“你們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無論男女,“人過四十陰氣自半”,四十是人生的秋分,在此階段,人生由於陽氣的消耗至“陰陽平衡”,所以至此以後,人生智慧雖然成熟,但對身體要有一個很好的認知,注意保護陽氣,不要過度增加陰氣,六味地黃丸是陽盛陰不足,人處於生機勃勃的時候服用的,四十歲的人絕對不要以為自己是青春期的少年,雖然都是陰陽平衡,但一個平衡是向陽秘發展,一個平衡是向陽衰發展,所以,養生需知“七損八益”,也就是生命的規律是“七”陽逐漸減少,“八”逐漸增加,最後陽少到無法主宰陰,人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所以,人過四十當扶陽以抑陰,不可以在過分的增加“陰”的部分,而應該努力“扶陽”,陽,生命的無形能量,如何扶陽,除了《內經》有系統的理論,對人生的領悟,信仰的開悟也是必不可少的。
手把秧禾插稻天,
低頭便見水中天,
順其自然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論篇》:“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