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趙朝暉,家住南召縣太山廟鄉。2008年,趙朝暉衝破各種阻力、毅然放棄城市優厚的工作,回家鄉幹起了與上大學時所學專業毫不沾邊的養牛業、當上了名副其實的“牛倌”。說起當初養牛,趙朝暉無限感慨:常說初生牛犢不怕虎,自己當初養牛也完全是憑著一股衝勁,入了行才知道有多難!千難萬難,好歹算是堅持了下來,為自己、為家人、也為生養自己的這片土地、幹了點力所能及的實事。
為了改變家鄉面貌回鄉當牛倌
趙朝暉在大學裡學的是廣告設計專業,大學畢業後在鄭州一家廣告公司做設計,待遇優厚。趙朝暉也從來沒有養過牛。一聽說她要放棄在城市優厚的工作回家養牛,丈夫勸她:“為了孩子將來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還是放棄你養牛的想法吧,再說了,創業艱難、養牛更難,目前的工作來之不易,再幹幾年,工資、待遇都會越來越好,放棄了太可惜!”老父親說:“你是越學越顛倒了,別人家娃從農村學到城裡,日子越過越好,你倒好,轉一圈又轉回到了山圪蹴,還要幹那戳牛溝子、掏牛糞丟人活”,...儘管親人們苦口婆心、好話孬話說盡,趙朝暉卻一門心思認準了養牛這條道。
為什麼趙朝暉一門心思要回家鄉養牛呢?是她認定養牛能賺大錢、還是另有原因?
大學時代的趙朝暉心中就埋下一根刺:家鄉太破爛了!人沒幾根、房屋陳舊,三分之二的院落人去屋空,雜草叢生,落葉大厚,一片破敗蕭條。上大學時,每逢寒暑假回家,趙朝暉就會仔細看看村裡有沒有新的變化,然而越看越難過。家鄉的落後和繁華的城市在趙朝暉心中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城市越來越漂亮,越來越現代化,生活在城裡人才叫真正的生活,而農村這片天地卻越來越蕭條,越來越沒活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父老鄉親們,有條件的,湧向城市求生存,沒條件的,只有在這篇毫無生機的土地上繼續忍受各種各樣的無奈。作為年輕一代,不為改變這種狀況做點事情,實在對不起生養了無數人的這片土地!
“振興家鄉、能夠讓家鄉舊貌換新顏的關鍵在人,在年輕人,沒有人就一切空談!”帶著“振興家鄉”的滿腔熱情,趙朝暉一頭扎進了那個生他養他的小山村。
憑“熱情”養牛失敗告終,幾乎讓趙朝暉一蹶不振
趙朝暉所在的村以前就有養牛的傳統,村裡許多人都曾經養過牛,趙朝暉的父親就曾經養了幾十年的牛,是養牛的好手。由於農村人多年以來不再靠種地生活,大多數農村人也就不再養牛了。基於此,趙朝暉才決定養牛。
以前農戶養一、兩頭牛大半年靠放牧,只有冬春圈養,與現在幾十、上百頭、完全靠舍飼圈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農戶養牛吃百樣草,喝山泉水,一年四季不得病,牛還長得快、長得壯;圈養牛草料單一,牛嬌嫩,易得病,需要防疫,需要飼料配方、飼養技術等等,但這些道道趙朝暉一概不懂,就連她“人稱養牛老把式”的老父親也聽都沒聽說過。
2008年,初次回家鄉養牛的趙朝暉,建圈舍、備草料、投資四五十萬元,一下子買了四十幾頭牛,緊鑼密鼓、算是正式開始了他的養牛之路。但對於一沒技術、二不懂行的趙朝暉來說,剛一開始,趙朝暉也知道到養牛其實沒自己想得那麼簡單,但其嚴重性還是讓她措手不及。
牛的營養保證、牛的疾病防治、配制飼料、飼料青貯……強化育肥等,尤其是對牛應急反應的處理上,哪樣不專業、不精通、都可能會帶來全盤皆輸的結局。專業不復雜,但必須會;經驗很重要,但必須經歷過才能具備。比如怎麼給牛做防疫,怎麼給它驅蟲,健胃等。
正當趙朝暉沒日沒夜、守著剛進場的50頭牛,“四處滅火”、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由於她本人以及飼養管理人員都缺乏經驗、不懂飼養管理技術,當嚴重的牛應激反應出現時、他們卻視而不見,錯失救治良機,最終導致所買的雛牛幾天內病倒大半,死亡慘重,造成損失十幾萬元。
潛心學習外行變內行、養牛走上快車道
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趙朝暉清醒地意識到,不懂技術、缺乏經驗是自己養牛遇挫的重要原因,要想在養牛的路上走得穩、走得遠,必須儘快讓自己由外行變內行。
2009年春節是趙朝暉人生路上最灰頭灰臉的一個春節。對於養牛一上來就遭受損失十幾萬元的趙朝暉一家人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
雖然丈夫給予了她最大的理解和支援,準備辭工回家幫她養牛。並鼓勵她:“別灰心,總結教訓繼續幹,相信你一定能養好牛”,但趙朝暉卻還是覺得對不起全家人,更對不起為自己擔憂操心的父母。
春節沒過完,她安排好牛場的一切,捲起鋪蓋到附近一家牛場“免費幫工學藝”,一干就是三個月。那段日子,她除了每天向牛場老闆幫工學習外,一有空閒時間,就往村裡的圖書室,縣畜牧獸醫站跑。村裡的圖書平時很少有人借閱,趙朝暉就把和與養牛相關的書一摞一摞往家裡帶,白天幫工,晚上看書學習,第二天,再帶著問題向牛場主“請教學習”。三個月下來,她熟練掌握、瞭解了全套套養牛的實操技能和經驗,並逐漸建立完善了自己的牛場生產計劃和防疫消毒制度。
流轉土地、成立合作社、帶動村民養牛致富
2009年底,趙朝暉在年初僅剩23頭牛的基礎上,成功出欄了第二批育肥牛,單批淨賺3萬多元。賺的錢不多,總歸是養牛見到了回頭錢,標誌著趙朝暉的養牛事業步入了正軌,更加堅定了她繼續養牛的決心。
2010年後,趙朝暉的牛場漸漸步入正軌。收入穩定,一年一個臺階,趙昭萌生了與村民一起成立合作社的想法。同時,她開始在養牛產業鏈的上下游尋找機會。2015年,趙朝暉順勢成立了成立了南陽市朝暉農牧有限公司。2017年,趙朝暉流轉土地1000餘畝、把一個當初佔地幾百平方米的牛棚發展成為佔地50餘畝、擁有固定資產1400萬元、年出欄肉牛2600頭的專業養殖公司,同時帶動合作社200多個養殖戶實現了養牛致富。公司擁有8棟標準化牛舍、一個現代化養殖場、三個大魚塘、一個大型沼氣池、8個青貯池、種植600畝花生、300畝紅酥梨、10000平方米的雙孢菇種植基地,年產值達3500多萬元。
延長產業鏈、用牛糞種雙孢菇,一年多收30多萬元
牛場規模大了,牛糞處理讓趙朝暉天天頭疼,趙朝輝多次向市農科院專家請教。專家建議她用牛糞種雙孢菇。自己先試種示範、成功後引領周邊人大面積推廣,到時候牛糞就不愁處理。
在專家的指導下,趙朝暉讓工人先把優質鋸末過篩、在陽光下爆嗮2~3天、將牛糞曬乾、打碎、好然後把牛糞、鋸末按1:1比例混合,再加入混合裡哦啊重量0.3%的碳酸氫銨、2%的輕質碳酸鈣和2%的生石灰,潑水混勻後,建成高1米、寬1.2米,長度適中的料堆發酵即可。
第一批試種成功,平均每畝效益3萬左右,總收益30多萬。訊息傳出,周邊菇農以及農戶紛紛登門請教。趙朝暉爽快應允:第一批種植戶,免費技術指導、免費供應牛糞。當年試種菇農30餘人,用牛糞種菇60餘畝。
賺了錢的菇農紛紛擴大規模,並與趙朝暉簽訂了每立方牛糞35元的協議。此舉帶來了口口相傳的轟動效應,引來了更多的種菇人,牛糞一下子成了緊俏物。
值得一提的是,用牛糞種出來的雙孢菇不僅營養豐富,有較高的食療價值,外觀鮮白,肉質脆嫩,富含人體所需的10餘種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市場受歡迎度較高。而且種雙孢菇可謂是廢物利用,變廢為寶,一可以生產雙孢菇,二可以解決掉牛糞、鋸末對環境所造成的汙染,三可以利用生產食用菌後的下腳料菌糠粗蛋白生產有機肥,一旦種植雙孢菇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再回收生產雙孢菇後的“廢棄料”,加工成有機肥,又多一項收入。
趙朝暉說,用草養牛,用牛糞種雙孢菇,上地,再用生產雙孢菇的“廢棄料”生產有機肥,肥地種草,在這一迴圈的每一個鏈條上,都離不開“廢物”,這真是一項“變廢為寶的朝陽產業”。
我是葉子,你認為在就業難的今天,大學生回鄉養牛是大材小用還是學有所用?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什麼?歡迎在留言區留言評論!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