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大批95後逃離北上廣?內卷時代普通人根本沒資格選擇躺平
前段時間,一篇名為《躺平即是正義》的文章一時間火爆全網。作者在文章中描述自己是怎麼躺平的,兩年內沒有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靠一些“打魚曬網”實現心靈上的“自由”。針對這種躺平學,不少人提出反對意見。但也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在內卷的時代,做人越勤奮,就越是沒有出路。
關於對躺平學的認知,我們分別選擇從社會群體角度和個體角度去分析。
從社會角度
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批判躺平行為的多數是70後80後,他們出生在衣食不飽的艱苦環境下,相比物質豐富,生活相對富足的90後,他們更多的追求物質和金錢上的保障。
從馬斯洛的五種層次需求上可以看出,在基本的物質和生理都得不到滿足的條件下,人們沒有太多精力去關注精神上的需求。所以在80後,70後父輩的教育下,90後曾一度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就可以跨越階層,白手也可以起家。
然而問題是,時代變了,階級越來越固化,90後想要創業成功是非常艱難的 ,中國的經濟由高速增長變為了中速增長,創業的難度也逐漸增加。在北上廣,一個普通90後畢業後工資增長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房價激漲的速度,買車買房的壓力就已經足夠大了,更別說想要跨越階層。
另外,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馬太效應,也稱奶嘴效應。大致意思是說,隨著生產力不斷提升和競爭加劇,世界上80%的人口將被邊緣化,他們不必參與產品的生產和資本運作, 同時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的手中。
做個假設,短影片的誕生可能就是富人創造的一個“樣本”,讓更多群體去關注這些低成本的娛樂,進而放棄一些高成本的精神財富,比如閱讀思考等。從而讓大部分人停留在低層面的財富水平,保持社會財富比例。這樣一來,跨越階層就比登天還難,短影片就成為了富人制造的精神陷阱。
所以,對當前社會情況和對自身水平有深刻認知的年輕人,此刻就會選擇“躺平”。
從個體角度
如果人們的努力是有一個正向反饋的,為什麼要選擇躺平呢?因為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行為,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失敗和挫折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一隻小狗放進一個籠子,然後定期給這個籠子通電,當電流通向小狗時,它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安,焦慮和緊張,並做各種各樣的嘗試來避免被電。但是無論它怎麼做都避免不了,於是一段時間後,小狗就產生了這樣的行為:不再逃避,等待被電。
躺平心理也是同樣的原理。其實,躺平心理並不是90後出入社會打拼後才產生的,這要追溯到他們的學生時代,90後一代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經常把考試成績作為唯一考核標準,這裡就會出現一點問題,長久以來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優勢,只能拼命提高分數,難以建立自信。
比如:一個孩子讀了十幾年書,成績一直提不上去,哪裡去建立自信。緊接著步入大學,是他們開始實施“躺平計劃”的第一步,三點一線,除了教室,食堂 ,就是那張可以躺平的床。很多大學生都表示自己大學過得很頹廢。
這不僅僅是自嘲,更多的是習得性無助的體現。最後出入社會,在工作的巨大壓力和生活焦慮下,這一批熱血沸騰的90後並非沒有努力,在脫離了學校和父母的管束下,他們反而熱血澎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想以此證明自己。但996工作制,職場pua,這一系列打擊就像拳頭一樣,一拳一拳捶到了他們的身上,再加上沒有建立穩定的核心。許多年輕人選擇了一蹶不振 。
即便如此,這個社會是殘酷的,不會因為曾經的挫折與困難,就給你這個機會讓你去“躺平”。選擇躺平是要付出代價的。習得性無助的後續實驗是:當實驗人員把籠子開啟後,小狗只要往外一跳就不會再被電,但它依然選擇了呆在籠子裡。
換句話說,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讓自己變得更好,但如果你選擇徹底的躺平,不去嘗試改變,不去努力,就會錯過很多機遇和可能性。對於我們的生命歷程而言,是一種浪費。
心理學上有一個實驗叫做“感覺剝奪實驗”,給一批年輕人高薪報酬,只要他們躺在床上就行。用裝置剝奪他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吃喝一切安排好,剝奪來自外界的刺激。
起初,年輕人們總能安心入睡,但經過一段時間,他們變得煩躁,焦慮。即使每天擁有高薪報酬,也難以堅持兩三天,這個實驗說明,外界刺激對維持人的正常生存非常重要。
躺平也是同樣的原理,缺少社會和工作刺激,也許剛開始能感到舒適,長此以往就會有社會脫離感和明顯的焦慮,會不斷地懷疑自己,這個時候就不是金錢的問題,而是心理健康的問題了。對於北上廣奮鬥的95後一代,如果還沒有金錢的支撐,那就更難以想象了。
內卷時代,不是我們想不想要躺平的問題,而是我們想不想要放棄的問題。努力很難成功很難,建立意志力也很難,但墮落只需要一瞬間。
我們可以閒暇之餘給自己請個假,修復好情緒才有足夠的能量上戰場。但躺平,它是一個人生態度問題,是一道選擇題,不是簡單地給自己請個假那麼簡單。所以選擇躺平,請慎重。
最後一句話送給大家:“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前後黑白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anay, G., Lotan, G., & Bernstein, A. (2012). Salutary proximal processes and distal mood and anxiety vulnerability outcome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 pilot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Behavior therapy, 43(3), 492-5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