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中寫道:
“做事不可遲緩,言談不可雜亂,靈魂不可焦躁不安,生活才能平穩無憂。”
一個人最好的自律,是管好自己。
專注於該做的事情上,則水到渠成。
沉住氣,事不拖延
聽過一句話:
“行動是治癒恐懼的良藥,而猶豫拖延將不斷滋養恐懼。”
我們往往陷入胡思亂想,卻忘了該怎麼行動。
越是猶豫不決,越滋生出焦慮。
勤,能解決生活中大部分問題。
石悅是《明朝那些事》的作者,他的成功源自於每天的積累。
5歲時,石悅開始閱讀歷史書籍,每天讀2個小時。
11歲,他把《上下五千年》讀了7遍;
12歲後,他翻閱《二十四史》、《資治通鑑》、《明實錄》、《清實錄》……
在這樣的堅持下,他十幾年來,看了6000多萬字的史料,最終寫出了《明朝那些事》,獲得無數喜愛。
“一勤天下無難事,一懶世間萬事休。”
人生就像一棵樹,務必紮根深厚,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必定成不了大事。
曾國藩在寫給兒女們的家書中說到:
“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沉住氣,打硬仗,吃硬飯。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
為人處事,需要踏實勤勉,切記三心二意,拖延不定。
管住嘴,話不多說
俗話說:
“一壺水不響,半壺水響叮噹。”
人生在世,言語要謹慎,行動莫輕浮。
丟掉抱怨和爭論,是最高階的修養。
稻熟低穗,人熟低聲。
三國時期,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卻隱居隆中,躬耕隴畝。
在當時複雜局勢下,諸葛亮不願意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謀。
乾脆選擇閉嘴,不管是非,靜待時機。
晴天耕種田地,雨天飽覽詩書、研習兵法,韜光養晦,被稱為“臥龍先生”。
最終在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選擇步出隆中,留下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
後來諸葛亮在臨終時,寫了《戒子書》留給兒女: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言語,代表一個人的三觀。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選擇安靜,不評判是非。
不經他人事,莫論他人錯。
心中有尺,說話有度,是我們一生的修行。
《弟子規》雲:
“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寧肯沉默,也不要諂媚討好。
英雄無言,歲月有聲。
話不多說,靜可內省。
與耍嘴皮子功夫,不如把時間花在提升自己的本領上。
守住心,人不急躁
《荀子》雲: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越是艱難時刻,越不能焦躁。
人不急躁,事事圓滿。
鄧亞萍是乒乓球名將,有著“大心臟”之稱。
其實一開始,鄧亞萍並不被看好,因為她的個子太矮。
但是她卻有著過硬的心理素質,紮實訓練,臨危不亂。
1994年亞運會上,國乒面臨強敵,比分被拖到了2:2。
而鄧亞萍剛好打第五場,決定勝負的一局,所有人都提心吊膽。
最終,鄧亞萍以強大的心態,穩定發揮,攻防兼備,拿下比分。
後來在《圓桌派》採訪中,她說:
“其實每個人都很緊張,都想贏得比賽。而我的方法就是專注於每一個球,既不鬆懈,也不急躁,一分一分的搏下來。”
比賽場上,哪有什麼天才,只不過是心態更能穩住罷了。
心不急躁,事無鉅細。
人不自作,福運臨門。
《左傳》中記載:
“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招。”
心態,比什麼都重要,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棄滯。
餘生,守住心,別失了分寸,也不急躁行事。
楊絳曾寫道: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社會複雜,人心更是難測。我們唯一做的是,自律自強。
沉住氣,事不拖延;
管住嘴,話不多說;
守住心,人不急躁。
身若清風,歸於平淡,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他人的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