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圍繞搜尋、社交、電商等場域,各大網際網路巨頭構建了龐大的產業生態,但因為商業競爭等原因,這些生態卻一直沒有完全開放,甚至還依據體系、陣營和生態各建藩籬,讓一場場遮蔽和封殺的事件交替上演。
隨著一項新政策的推出,橫亙在各大平臺間的“柏林牆”要被推倒了。9月9日下午,工信部對各平臺間遮蔽網站連結的問題作出了行政指導,工信部在會上提出,要求9月17日之前,各平臺要按照統一的標準解除遮蔽,否則將按照規定依法處置。出席這場會議的企業,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位元組跳動、百度、華為、小米、360、網易等,其中,僅僅是阿里、騰訊、百度、位元組,就掌控了中國網際網路超過70%的流量。
回顧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封殺外鏈,以構建固若金湯的生態圈競爭優勢,保證自身流量不被竊取是各大平臺一直在選擇的手段。
早在2008年9月,淘寶網就以推出“消費者保障計劃”為由,遮蔽了搜尋引擎百度,其稱此舉的目的是為了杜絕不法商家利用競價排名和搜尋最佳化等手段騙取消費者信任。
在2012到2013年期間,淘寶又封殺了返現模式,拒絕支援返利網、美麗說和蘑菇街等導購網站的“返現金”淘寶客玩法。
除此以外,阿里和騰訊量大體系之間也在掀起“遮蔽大戰”。2013年11月,阿里旗下社交產品“來往”指責微信封殺其連結,之後,手機淘寶關閉了從微信直接跳轉到淘寶商品的通道,阿里旗下的音樂平臺蝦米音樂、社交平臺新浪微博也都將其分享至微信的功能改為了分享到“來往”,此外,淘寶、盒馬、餓了麼等都曾取消過“微信支付”功能,而“騰訊系”的騰訊影片、京東、美團等也對支付寶採取過類似的封禁措施,至今京東、美團仍然不能支援支付寶支付。
對於手握流量的網際網路巨頭來說,封禁外鏈搖身變成了一種維護自身競爭地位的手段。但這樣的措施,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強了“壟斷”,波及了一大批使用者,影響中小企業的發展。
解除“遮蔽外鏈”,有何優勢?
此番政策變化之際,各大平臺都在調整自己的外鏈生態。騰訊首先就對外公佈了關於各平臺間“互聯互通”的第一階段進展。騰訊表示,自9月17日起,使用者升級最新版本微信後,可在一對一聊天場景中訪問外部連結,而對於群連結,微信將繼續開發使用者自主選擇功能;微信還將設立外鏈投訴入口,包括外鏈信用分級制度,以保證在外鏈開放環境下,使用者仍然能保障資訊保安。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各大平臺解除遮蔽連結,可以使得各個APP在使用者體驗方面上得到相應的進步,例如不需要複製口令,無需切換多個APP就能直接開啟資訊,縮短了瀏覽資訊的操作步驟,簡化了購物消費的流程。
從中小商家的角度來看,解除遮蔽連結能讓其大幅降低獲客的成本,例如無需多次引導使用者跳轉進入APP,就能直接瀏覽商品和付費,提升了流量的轉化效率。
而對一些獨立的SaaS企業服務商來說,開放外鏈意味著網際網路生態更加開放,這讓其更加容易實現流量和商品的匯入,有利於幫助商家進行流量沉澱,從而變相增加了商家選擇其服務的機會,創造了更多的商業機遇!
解除遮蔽連結表示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社交與電商發展進入了下半場,以往依託流量生態而建立起體系平臺迎來了新的流量紅利。當所有平臺的外鏈互通後,意味著流量也能進行互通,從微信公眾號+小程式+個人微訊號+抖音直播間+天貓店鋪+快手直播間等,不論是社交、內容、私域、直播、轉化帶貨、品宣都能一氣呵成,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閉環。我們期待“圍牆”的倒塌,帶來流量重新分配的機會,推動網際網路商業生態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