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塔利班手中的美軍ABIS系統是種什麼高科技?為什麼被稱作當下最先進的生物識別技術?未來會不會讓你的個人資訊更加安全?
撰文/記者 趙天宇 圖文編輯/陳永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採訪專家:
於乃功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資訊學部自動化學院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
隨著美軍從阿富汗撤離,美國最新、最先進的生物識別技術(ABIS)系統,也落入塔利班之手。本是用來防備塔利班和恐怖組織的生物裝置,如今卻被塔利班用來搜捕美國在阿富汗的“盟友”,上演了一出“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鬧劇。
▲生物識別技術不僅包括人臉識別,虹膜、指紋、DNA等生物資料都可以用來進行識別
究竟什麼是ABIS系統?為什麼被稱作當下最先進的生物識別技術?未來生物識別技術會怎樣發展?
◆ ◆ ◆
下落不明的“手持掃描器”
據媒體報道,美國從阿富汗倉促撤軍的過程中,不僅數量眾多的武器彈藥被塔利班收繳,一種美國製造的手持掃描器也被塔利班繳獲了。而塔利班方面則表示,使用這種高科技儀器,可以訪問美國建造的龐大生物識別資料庫,來追捕在過去20年中幫助美國和盟軍的阿富汗人。
塔利班口中的“高科技儀器”,正是HIIDE掃描器:這是一個小型裝置,集成了指紋讀取器、虹膜掃描器和攝像頭。可以掃描收集虹膜和指紋以及面部照片。與傳統的單一模式識別工具不同,HIIDE可以使用三種獨立的生物識別技術建立並驗證人們的身份。HIIDE裝置背後,是美國花費十幾年時間,苦心建立並經營的自動化生物識別系統。
△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美軍正在使用HIIDE掃描器採集民眾生物識別資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年來日益猖獗的恐怖襲擊,讓傳統的識別方法根本無法識別恐怖分子或者是所謂“潛在的敵人”,這讓美國人頗為頭疼。於是,美國嘗試利用科技手段解決問題。從2004年開始,在美國軍方和國防部的共同努力下,一套自動化生物識別系統ABIS建立起來。在阿富汗,它的採集識別工具,正是前文中提到的HIIDE。2011年,著名恐怖分子本·拉登被擊斃,美國人正是運用這套系統,進行了人臉識別,來確認拉登身份的。
後來,這套系統開始(在阿富汗)被廣泛應用,美國士兵隨身攜帶採集資訊,在過去的12年裡,幾乎所有與阿富汗政府或美國軍方合作過的人,都被採集了指紋並掃瞄了虹膜,存入了這套生物識別資料庫當中。如今ABIS資料庫已經儲存了大約800萬個身份資訊,而且數量還在快速增長當中。
據報道,隨著美軍的倉促撤離,目前至少有7000臺這樣的手持掃描器“下落不明”,也無法確定掃描器儲存的生物識別資料庫,是否可以進行遠端刪除。
△正在接受生物識別資訊採集的公眾
除了ABIS以外,美國聯邦調查局研發的恩智測控(NGI)系統,也是被廣泛使用的生物識別系統之一:NGI的生物測量模式不只包括指紋,還包括掌紋、面部照片,甚至是疤痕比對、紋身比對等。識別系統可以訪問超過4.119億張面部圖片,這其中包含了數量不少的外國公民。
◆ ◆ ◆
生物識別技術的進化與完善
實際上,無論是ABIS系統還是NGI系統,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如今的生物識別技術,已經開始從單模態向多模態轉變,從軍用向商用和民用方向發展。
生物識別技術,指的是透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感測器和生物統計學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為特徵來進行個人身份鑑定的一種技術。如今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廣泛應用的指紋識別技術,逐漸應用的人臉識別技術,科技含量更高的虹膜識別技術都屬於生物識別技術。
▲全球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市場前景廣闊
生物識別技術其實並不是全新的科技,相反,它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就誕生了:1969年,美國FBI推動了自動指紋識別技術發展,到1975年,第一臺提取指紋點的掃描器已經成型,但因為數字儲存成本過高未能推廣。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商業化的生物識別產品開始面世,到21世紀初,掌紋生物標記技術開始登上生物識別的舞臺,人臉識別也開始在海關、機場等地點使用,成為全球公認的生物識別認證器。
2013年以後,隨著蘋果手機加入了指紋識別功能,生物識別技術不再是政府工具,而轉型成為大眾消費品,迎來了快速發展。隨後的數年當中,各種形式的生物識別技術陸續在市場上開始應用,技術路線也出現了迭代,實現了從第一代到第二代的轉變,基於生物學的識別技術正在重塑認證行業。
◆ ◆ ◆
多模態生物識別的“利”與“弊”
與傳統的密碼或圖案認證相比,生物識別技術的安全性和精準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無論是第幾代生物識別產品,任何一種生物識別技術,其實都有自身的侷限性。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資訊學部自動化學院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於乃功告訴記者,指紋識別對環境要求很高、人臉識別無法分辨雙胞胎和戴口罩等人群、虹膜識別成本過高。
“隨著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使用者的增加,不同的資訊從不同的感測器載入,單一模態識別很難滿足高安全、多場景、大資料庫下的應用發展。”於乃功表示,這需要多種生物識別技術融合發展,於是多模態生物識別技術開始有了市場,從軍用向商用轉化。
例如在政府檢驗領域,如今在出入境、公安、社保等機構辦證大廳的資訊採集儀、身份證閱讀器、人證核驗終端等裝置,就是採用了多模態識別技術的一種產品。
而根據全球第二大市場研究諮詢公司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報告預測,從2020年到2025年之間,全球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市場規模將由366億美元增至686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可達到13.4%,生物識別技術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增長,正是來自多模態識別技術。
“從使用安全性來看,多模態生物識別技術能夠加強對特定人員身份的核驗,有助於保護使用者資訊和資料安全。但從資訊保安性來看,多模態技術儲存了更多個人資訊,實際上對資料安全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於乃功說。
▲生物識別技術在未來將迎來新的著力點,與網際網路、物聯網融合,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此前,美國多個城市都因隱私問題而禁用人臉識別技術。國內個人採集資訊洩露的案例也屢見不鮮,今年315晚會上,還曝光了某企業利用人臉識別“惡意營銷”的行為。單模態的生物識別都可能造成較為嚴重的資訊洩露,這對於多模態識別而言,必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事情,很難說不對技術的普及性造成影響。
在市場選擇上,目前多模態識別尚未大規模民用,商業化程度有限,參與企業較少成本也相對較高,未來在落地過程當中,依然需要面臨市場的考驗。
於乃功認為,雖然多模態系統有明顯的優勢,但受到成本和技術支撐等條件的限制,在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現階段民用識別領域,單模態的識別技術仍然是主流。未來隨著成本的降低,市場上有望出現更多多模態生物識別系統,和單模態的識別系統互相競爭。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多模態生物識別技術以外,近年來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也開始嶄露頭腳。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是使用人體更深層次的生物秘鑰來進行操作,例如靜脈識別、視網膜識別、骨骼識別等等。區別第一代和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最關鍵的是兩個因素,即特徵的可顯性和是否能夠進行活體識別。從安全形度來說,第二代比第一代生物識別技術更有優勢,安全性較高。
因此,對於消費者而言,無論是多模態生物識別技術,還是基於第二代深層次生物特徵的技術,未來將會有更多豐富的識別方式可供選擇。生物識別技術在未來將迎來新的著力點,與網際網路、物聯網融合,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參考資料】
《被遺棄的阿富汗生物特徵資料庫真實故事》麻省科技評論
《HIIDE行動式生物識別裝置可掃描虹膜、手指和麵部》本考克斯沃斯
《阿富汗:指紋資料會將塔利班指向目標嗎?》Chris Vallance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