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一定要合乎邏輯
有了豐富實在的思想內容,只是具備了動聽口才的基礎條件。這些思想內容還要經過合乎邏輯的整理,才能靠口頭傳達出來。
與人交流,溝通思想,其實就是把心裡的感覺、內在的意識整理傳達給別人的過程,也是一個動腦思考、進行抽象思維的過程。因此,一個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如何,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他說話是否準確嚴密,是否簡潔清楚,而抽象思維能力也就是邏輯思維能力。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待講的內容比作各種蔬菜和調味品的話,那麼怎麼烹調就要看廚師的手藝了,也就是說,要想會說話,合乎邏輯是關鍵。
什麼是“合邏輯”呢?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必須首先對邏輯這個詞進行簡單的說明。邏輯是一個外來詞,源自希臘語。同時它又是一個多義詞,至少有如下四個義項:客觀事物的規律;思維的規律;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即邏輯學:某種理論或說法。我們這裡所說的邏輯,是指思維的規律。比如,我們說一個人的講話不合邏輯,就是指他說話不合乎人們的思維規律。
思維是人的認識的理性階段,是人的大腦對客觀事物間接而概括的反應。我們都知道,人的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對客觀事物的現象、部分和外部聯絡的反應。它的形態是感覺、知覺和表象。
而理性認識階段是人們經過對感性材料的加工整理,產生認識的飛躍,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從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就是思維的階段。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需要多種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維能力。
可以這麼說,思維能力的高低,決定著人的其他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的高低。因為口語表達有其特殊性,要求人在極短的時間內組織好語言材料。因此,要想有良好的口才,就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自己良好的思維習慣。
人的大腦構造雖然一模一樣,但是思維水平、思維品質卻是各有不同,思考起問題來,有的正確,有的錯誤;有的嚴密,有的粗疏;有的開闊,有的狹窄;有的敏捷,有的遲鈍。思維能力強,就是思維正確、嚴密、開闊、豐富、敏捷而高效。
一位年輕人想進入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工作。他對愛迪生談了自己偉大的抱負:“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愛迪生立刻故作驚奇地問:“那麼,你用什麼器皿盛放它呢?”年輕人立刻啞口無言了。
這位年輕人的思維包含了一個無法克服的邏輯矛盾,如果不是愛迪生敏銳地揭示出來,他可能會為此白白耗費一生的寶貴時光。語言的運用離不開思維,語言的恰當運用更離不開邏輯思維。如果思維混亂不合邏輯,語言表達就不可能清楚明白;而自覺地運用邏輯,則能夠促進語言的嚴密準確、深刻有力。這裡有一個小故事:
三位科學家從倫敦驅車前往愛丁堡。透過車窗,他們看到路旁有一隻黑羊,於是科學家們議論開了。天文學家說:“多有意思,蘇格蘭的羊是黑的。”物理學家反駁說:“你的論斷不對,應該說,有些蘇格蘭的羊是黑的。”邏輯學家仍然感到不妥當,糾正說:“我們只能相信這一點:蘇格蘭的羊至少有一隻並且至少它身體的一面是黑的。”
可見,說話嚴不嚴密取決於思維是否嚴密。要把我們的思想正確地表達出來,第一件事情是要講邏輯。因此,在開始各種具體的研究之前,花些工夫學習點邏輯知識,可以讓自己在提高說話水平的過程中獲得更有力的思維武器。
魯迅先生就是一個邏輯思維方面的天才,他的雜文,如同投槍、匕首,每一次出擊都可以刺到敵人的最痛處。他非常善於抓住對手語言中的邏輯謬誤,把對手駁得體無完膚。他的演講同樣也是深人淺出、周密妥帖,這些都反映出他語言邏輯造詣之高。
但是,正如魯迅先生自己所言,“我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這句話當然有先生自謙的成分,但是也確實反映出他的勤奮程度。這就告訴我們,邏輯能力絕不是天生就具備的,而是自己刻苦勤奮的結果。
早在留學日本時期,魯迅先生就鑽研過邏輯學。在1907年發表的《科學史教篇》中,他就認為把演繹法和歸納法結合起來,真理才能昭然若揭。後來,除了在自己的文章和演說中使用爐火純青的邏輯技巧語言表達,他還寫了《論辯的靈魂》等十多篇雜文,可見先生對邏輯的重視與用心。
我們在這裡強調的是:必須要重視邏輯訓練。如果你擅長語言表達,那麼邏輯知識可以令你錦上添花;如果你講話時總是不知道從何說起,不知道怎樣有條理地表達你的思想,那麼你更應該從邏輯思維出發,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訓練。在這方面有了進步,那麼你的收穫絕不僅僅是擁有了出口成章的好口才,你一定會驚奇地發現,你看問題、做事情比以前少了份盲目和困惑,多了份自如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