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老的星象觀是包含“三垣四象”“十二星次”和“二十八星宿”,這是中國古代天文觀測者為觀測日、月、五星執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所執行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星辰。觀星活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曾廣泛應用於古代的天文、曆法、宗教、文學、星佔、星命、風水等活動中。
三垣是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四象是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位,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十二星次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對星辰的劃分,源於上古先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運動,把黃道帶分成十二個部分,叫做“十二星次”。
四象分佈於黃道和白道近旁,環天一週。每象各分七段,每段稱為一“宿”,總共為二十八宿。
十二星次與二十八宿產生的具體年代不詳,但要早於龍山文化時代,距今不少於5000年。從十二星次和二十八宿的規律分別來看,十二星次還要早於二十八宿。十二星次的命名分別是代表冬季的娵訾(ju zi)、玄枵(xiao)、星紀;代表春季的析木、大火、壽星;代表夏季的鶉尾、鶉火、鶉首;代表秋季的實沉(shen)沉通假沈、大梁、降婁。二十八宿似乎是為了表達對“七”的崇拜而有意設定,沒有等分十二星次。十二星次的取名意義對今天的人來說,是很難從字面上理解,今天本文就把十二星次的字面意思分別解讀一下,以便後續解讀十二星次部落和相關姓氏時,令讀者更容易理解。
解讀之前,先說明一個能代表華夏文化本源的一個核心,即農業文明的核心思想,農業文明的起源最初來源於對植物的細心觀察,並對觀察結果做出了完整的總結。十二星次的成果,就是總結的體現之一。
娵訾,代表植物的核心,即胚芽部分,娵訾這兩個字應不是原來的樣子,這兩個字是《史記》中的字,《說文》上查不到。Ju zi本義是核心,對應亥時,對應室宿、壁宿。
玄枵,代表植物的種子,是整個種子,玄為黑色帶赤,枵是木屬號音,木之根本,即種子。其對應子時,對應女宿、虛宿、危宿。
星紀,代表植物生根,植物初生根鬚如果投影到平面上,如同對星象觀測結果做的記錄,因此取名星紀,少典部落在正史中屢屢提及,但是徒有其名,未見其實。本系列將會對少典做進一步的解讀,此處暫時從略。星紀對應丑時,對應鬥宿、牛宿。
析木,代表植物發芽,即破開種皮,析字從木從斤,破開木料也,表明種子破開種皮如同石斧劈開木柴一樣,其對應寅時,對應尾宿、箕宿。
大火,代表植物破土,見到陽光,太陽為大火,心為大火,其對應卯時,對應氐宿、房宿、心宿。
壽星,代表植物開枝散葉,見到自己子孫開枝散葉為壽星,因此命名,其對應辰時,對應角宿、亢宿。
鶉尾,代表植物出蕾,鶉尾短小,大概以鶉尾表示花蕾剛結出的時侯微小,其對應巳時,對應翼宿、軫宿。
鶉火,代表植物開花,火代表心,鶉火代表鶉的中心,中間部分顯得特別大,如同花開突然膨大,其對應午時,對應柳宿、星宿、張宿。
鶉首,代表植物坐果,其對應未時,對應井宿、鬼宿。
實沉,代表植物結實,壓彎了植物的枝莖,其對應申時,對應觜宿、參宿。
大梁,代表植物主枝,承受果實重力,其對應酉時,對應胃宿、昴宿、畢宿。
降婁,代表植物枯莖,降婁也稱奎婁,奎表示大腿側邊,奎婁意思是大腿邊已經是枯萎的莖稈,其對應戌時,對應奎宿、婁宿。
至此,植物完成一生的變化,也是春夏秋冬一個輪迴。先民觀察發現植物隨四時變化,四時隨星象輪迴。
進入原始政治文明,為了合理利用土地,上古統治者便產生了依照四象方位劃分領土的思想,這種思想一直保持到封建時代,封建時代還在沿襲夏代九州的劃分方法,而夏代九州劃分思想又源於更早的炎帝時代。
至少在炎帝時代就已經按這種劃分思想分封過領土,因為地名是歷史痕跡的特殊載體,姓氏是世代相傳的載體符號。現有痕跡上限若非追溯至炎帝或以前,是不能合理邏輯出已經存在的現實的。十二星次部落的星星點點歷史遺痕,本系列會逐步展示出來的。
本文觀點是十二星次是真實存在過的部落,曾經以授權的形式獲得了使用權,並發展出了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