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大多都飼養過雞,養雞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事,它可以把我們日常生活中吃不完的剩菜剩飯,以及瓜皮果屑加以充分利用,減少投資成本,還能吃到原汁原味的放心雞肉,倘若是養得多,還可以拿到市場去變現,既改善了自己的生活,還能增加收入。
雞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吃的食物很廣泛,既能食綠葉類植物,比如青菜、綠草、樹葉,又能吃穀類、玉米、小麥等糧食,還可以吃昆蟲、小石子等雜物,真可謂“雞不擇食”,但是在雞吃的眾多食物中,它似乎對豆類作物不感興趣,因此,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雞兒不吃豆,豆兒是它舅”。
豆兒是雞的舅舅,顯然不靠譜,但是雞不吃豆卻是真的,那麼雞為啥不吃豆呢?我想是基於以下三個原因。
一、生的豆類作物含有抗胰蛋白酶
生的豆類作物,尤其是黃豆,裡面含有一種抗胰蛋白酶因子,它能仰制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使豆類作物很難分解成動物可吸收利用的各種氨基酸,因此雞吃了生的黃豆,是很難消化吸收的,不光是雞,即便是其它動物,包括人類也是一樣,如果攝入過多的生黃豆,消化系統一定會出現問題。
但是生黃豆經過加熱處理後,抗胰蛋白酶就會被破壞,從而使吸收率大大提高,所以經過高溫處理的豆類作物,譬如,豆粕、豆餅,雞吃了是非常有營養的,而且根本不存在消化不良的現象,其實豆類作物富含很高的蛋白質,加熱處理製作出來的豆製品,營養成分相當高,人或其它動物吃了,只能是越長越壯。
二、豆類作物吃到胃裡會膨脹
大家知道雞是沒有牙齒的,所以的食物都是吞嚥到雞的嗉囊裡,然後經過在嗉囊裡發泡,軟化後,又被輸送到雞的第二個胃(雞胗)進行分解消化,因此,雞是有兩個胃的動物,每個胃都有不同的分工,而豆類作物一旦進入嗉囊,經過發泡後,體積就會增加到原來的三、四倍。
因此,雞吃到豆類作物後,在嗉囊裡的豆子就會慢慢的膨脹起來,如果數量夠大,嗉囊裡的豆子就會把雞活活撐死,當然有部分食物可能被傳送到第二個胃裡進行分解消化,但是豆類作物在消化過程中會釋放出氣體,同樣會引起胃部的膨脹,在兩個胃的共同發力下,雞的生命只能是命懸一線了。
三、豆類作物光滑的表面不利於分解消化
雞有兩個胃,嗉囊負責儲存、發泡食物,真正起分解消化的作用的,還是帶有沙囊的胃(雞胗),在經過第一個胃發泡後,這些沒有嚼碎過的食物被傳送到真正的胃裡,然後透過腸胃的蠕動,以及藉助胃裡的小石子、硬體的小物塊,共同施力,才能把這些食物分解消化掉。
而豆類作物的表皮一般都比較光滑,雞是透過吃一些小石子,硬性的小物塊來分解食物的,表面光滑的豆類作物,在分解的時候,無法對它施力,一旦受力它就會避讓開來,因此,雞吃了這些光滑的豆子,同樣面臨消化不良的風險。
結語
以上三方面的原因,都可以威脅到雞的生命安全,所以雞是不會輕易觸碰豆類作物的,不過在我們飼養雞的過程中,會發現一些雞膽子不小,它會時不時的啄上幾粒豆子吃,而且是偏小或者是破成碎塊的那種,這種現象的確存在,少量的攝入豆類作物,並不會有多大的妨礙,但是吃多了,安全隱患就來了。
有人做過實驗,把玉米、小麥、高粱、穀子,豆類作物放在一起餵雞,雞隻是吃其它糧食作物,絕對不會去碰豆子,這就充分證明,雞對豆類是不感興趣的,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好奇,雞的頭腦又不發達,它是如何知道吃了黃豆會要命的,其實這是一種長期進化的結果,就比如小貓長大後自己會捉老鼠,燕子喜歡親近人類,這在孃胎裡就賦予它們這樣的遺傳基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