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有患者微信諮詢我說,喝薏米水能不能祛溼,這些經典問題。
在這裡特意撰文。統一回復。
經常問這個問題的人,都是覺得自己很“溼”。需要吃點什麼來把這些溼氣去掉。
好像溼氣就是萬惡之源。
但在我們人體當中是需要溼氣存在的,而不需要多餘的“溼濁產物(水飲、痰、瘀)”和“分佈不均,阻礙氣機”的水氣罷了。
燥和溼是人體內一對永恆的矛盾。
如果完全沒有溼潤的水氣,人就會感覺乾燥;
如果沒了乾燥的調節,人身體就經常感覺到溼困。
溼的源頭
中醫認為,天之六氣(風寒暑溼燥火)作用於地球與地球上所有生物,人體因應天地的變化而進行自我調節。因地球公轉與自轉加上日月地五星的引力影響,就有了中醫的五運六氣學說,而溼土為主氣的時間主要其中在立秋、處暑、白露這3個節氣階段,時間為7月22日-9月23日,此段時間雨露比其他時間段較多,9月23日-11月22日為陽明燥金主令,就以燥氣為主。人更容易覺得乾燥。
所以總的來說,溼氣的源頭在天,如果覺得太複雜,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天氣(下雨、霧)。
但有句話說得好,天作孽猶可恕,人作孽不可活。天地的變化,人無力改變,但人為的作死,就不應該了。
所以溼氣的外因是天氣的話,那內因,就是人的不注意了,譬如居溼涉水、雨露沾衣,在這裡我必須得多說一句了,我有一些患者的確是太不拘小節了,很多時候下雨是不打傘的,自恃體壯,或認為小雨無傷,往往疾病就從這些小習慣開始積攢起來的。
還有早晨霧露未開就早早起來晨練,還自覺空氣清新。
而近幾年國人瓜果攝入之多,茶飲品鑑之頻更是多見,故使許多人溼從內生。症見:胃中不舒暢、舌苔黃膩、口渴不欲飲水、身體倦怠,微熱汗少、小便短赤,脈沉緩,此溼傷於裡。
所以小結一下,溼的成因分為:
外因:天時(連日雨水,或晴雨間斷)
內因:居溼涉水、雨露沾衣,喜吃瓜果,喜飲茶酒,久坐少動。
那現在回答之前患者提出的,喝薏米水能不能祛溼呢?
喝薏米水能祛溼,但不能去所以溼氣,因為溼氣聚集的部位不一樣。
根據部位我們將溼邪影響人的情況分為:
溼氣分類
1.傷溼:
1)表溼:起因居溼涉水、雨露沾衣。
症見:頭脹而痛,胸前做悶,舌苔白滑,口不渴,身重而痛,發熱體疲,小便清長,脈浮而緩或濡弱。
此溼在表,宜用風藥,辛散法,從汗而解。
中藥常見:羌活、防風、白芷、桂枝、麻黃一類
2)裡溼:起因喜吃瓜果,喜飲茶酒,久坐少動。
症見:胃中不舒暢、舌苔黃膩、口渴不欲飲水、身體倦怠,微熱汗少、小便短赤,脈沉緩。
此溼在裡,宜利小便,疏導法,從小便而解。
中藥常見:滑石、薏米、茯苓一類
2.中溼:脾胃長期虛弱,加上內有痰飲,中者,擊中之意,來得急,
症狀:與中風之證相似,但其脈沉緩,並無口眼歪斜和身體麻木不仁。此時喉中必定痰鳴有聲,或呼吸溼囉音。
此時宜:開竅祛痰,用蘇合香丸為佳。
3.冒溼:
起因:連續降雨後天晴溼蒸。
症見:頭好像有東西包著,有東西蒙著,全身不舒服,四肢乏力,脈濡緩。
治法:宣疏表溼,緩取微汗
中藥常見:蒼朮、白朮、麻黃、桂枝
若發熱汗少,小便短赤,是表明溼邪已經往身體深層進攻了。此時宜通利清熱為佳。
中藥常見:滑石、茯苓、炙麻黃
4.溼熱:
起因:夏秋之交,大暑至白露期間,溼土主令,暑氣漸退,人感暑溼之氣而病;
症見:身熱有汗、舌苔黃而潤,小便黃,人易覺煩渴,脈洪數
治法:清熱利小便
若大便難下,肛門灼痛、帶下發黃,則需開汗孔,清潤其下。
常見中藥:滑石、木棉花、槐花、大黃一類
5.寒溼:
起因:素體陽虛,先傷溼後傷生冷。
症見:頭有汗而身無汗,全身關節痛,不能轉側,按之痛劇,小便清,脈沉緊。
治法:辛熱燥溼
常見中藥:乾薑、生薑、附子、肉桂一類
6.溼溫
起因:夏末秋初,體內陽虛溼醞,偶感時氣或穢氣。
症見:惡寒頭痛,汗出胸悶,苔厚膩白或厚膩黃。
治法:清涼去滯
常見中藥:薏米、杏仁、豆蔻、薄荷、一類
除以上外,
若
溼氣在腸胃,腹脹如鼓,非甘遂、大戟猛烈之品不能去。
溼氣在臟腑之內肌膚之外,微而不甚,可用二術(蒼朮、白朮)、厚朴半夏燥溼之品。
溼氣在小腸膀胱,致使水氣不利,可用二苓(茯苓、豬苓)、車前、澤瀉疏通利水。
最後,總結一下,祛溼之法:
積水少則:
- 風吹:中醫所說風勝溼,用風藥(辛味藥)能讓身體水氣快速流轉。
- 日曬:中醫用溫熱藥,加強心陽(如同太陽)、脾陽(如同室溫)和腎陽(如同地熱);
積水多則:
- 用乾性沙土吸水,植樹造林,圍護水土:中醫用辛燥藥物,燥土健脾,疏解積水;
- 開鑿溝渠,引水而行:中醫用利尿藥物,讓溼濁從小便大便排出體外;
根據溼氣所在部位用法也不一樣,但不外乎2法:發汗和利(尿)
但世間萬物,利弊同在,單純一味地祛溼就好嗎?
凡是辛熱燥溼之品,如附子、蒼朮、半夏等,
凡是淡滲利溼之品,如薏米、車前草,茯苓等
凡是芳香化溼之品,如豆蔻、補骨脂,羌活等,(猶如春風,風吹溼衣幹)
以上用多了久了,都有所偏,正如開篇所說,溼性去,則燥性起,輕則傷胃(胃喜潤),重則傷腎(腎主水)。
(以上藥物,僅作參考,各人差異,請諮詢醫師,勿自行服用!! )
——————————————碼字不易——————————————————————-
我是中醫清楊,關注我,讓你5分鐘掌握實用中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