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如何分配均勻,自古以來就是一大難題。
然而在相聲界有這麼一對搭檔,實行的是一九分賬,捧哏郭啟儒只拿一成。兩者相差懸殊,外人看來實在太不公平,但郭啟儒卻欣然接受,沒有怨言,為什麼他會有這種心態呢?
和侯寶林分配不均,兩人仍舊和氣相待
郭啟儒與侯寶林合作是在1940年之後,自此也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
當時兩人的名氣皆不大,算上輩分的話,郭啟儒可以說是侯寶林的師叔。
天津燕樂戲園是他們走紅的開始。
作為逗哏的侯寶林自學成才,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作為捧哏的郭啟儒話少又準,節奏把握得極好,能輕鬆對接侯寶林。兩人的語言文明能直接抓住人們的視線,因此成為熱門相聲不無道理。
既然合作,那就不得不談錢的事。在民國時期,一般來說在一段表演中,逗哏能帶動氣氛,比較突出,所以實行二一分賬,逗哏拿其中的兩份,剩下的歸捧哏。
雖然俗話說“三分逗,七分捧”,但大家更加關注的還是逗哏,所以兩者可以說是一種依附關係,捧哏需要靠著逗哏存活!
不過也有少數極端的情況。常寶堃和趙佩茹是五五分賬,因為這兩位老師旗鼓相當,實力不相上下。能夠以這麼公平的方式對待收入,足以看出他們之間的理念很契合。
道理大家都知道,但看到郭啟儒和侯寶林的分配時,還是忍不住大吃一驚。
一九分賬這不是赤裸裸地欺負人嗎?而且郭啟儒的輩分要高於侯寶林,捧哏功力了得,卻只分到那麼點報酬。
大家都為郭啟儒抱不平,認為此分法有失分寸。侯寶林心安理得拿走大部分收入,也被人吐槽人品不過關,把錢看得太重。
正常人看到酬勞和付出不成比例時,都會感到不服氣,可郭啟儒沒有。他曾說“養家不置氣,置氣不養家”,退一步海闊天空,能有這般寬廣的胸懷實屬難得。
後來郭啟儒也對這件事再做了一番宣告,他表示儘管自己和侯寶林是一九分賬,但他們一場下來可以拿到1000塊,自己就可以有100塊的收入。可在與其他人合作時,雖然比例均勻,但實際的分成卻沒有和侯寶林搭檔時來得多。
這番話一方面稱讚了侯寶林的實力,體現出自己的謙虛;另一方面又避免了侯寶林無故被他人指責,這才是一位大師應有的風範。
很多人都會因為錢而產生矛盾,曾經的德雲社就是這樣,曹雲金和徐德亮等人,皆是為了利益而選擇離開。正是郭啟儒的包容和理解,才能長達28年與侯寶林一起說相聲,兩人是同事,是好友,更是知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這個問題上,郭德綱和于謙的做法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同。兩人是五五分賬,既公正,平息了雙方在收入方面的矛盾,也打消了別人說閒話的可能性,一舉兩得。
其實無論公平不公平,關鍵是要看個人。對於貪婪的人來說,就算是拿到九成,他也不滿足,企圖全部佔為己有。
而對於郭啟儒來說,他不是很重視金錢,平生勤儉持家,也不妄想過那些奢侈的生活。而且他也明白,如果不是和侯寶林互相成就,自己在相聲界或許都沒有出頭的機會。
大家也把郭啟儒這種品質稱為“綠葉精神”,在背後默默奉獻,雖然沒有侯寶林這朵花來得知名度大,但缺了他侯寶林也行不通。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郭啟儒確實大氣不拘小節,能受到後輩的敬愛不無道理。
郭啟儒的相聲發展史
在當時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與其他相聲演員不同,郭啟儒讀過幾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學素養水平。
不過迫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早早出來打工謀生。他做過信差,遭受風吹雨打,風雨無阻為人送信;也當過警察,維持交通秩序,然而他的心底一直有個遺憾。
郭啟儒在年輕的時候,就對曲藝情有獨鍾了。當警察的時候他常常一心二用,趁著其他人不在,偷偷進去附近的曲藝院,欣賞演出。這樣的日子一天天過去,郭啟儒對曲藝的熱愛越來越深,對警察這份工作也越來越厭倦。
23歲的時候,他終於辭掉了這份安穩的工作,一頭扎進戲曲界。起初郭啟儒拜了師傅學唱文明戲,但在這個過程中,他慢慢發現自己在相聲方面更有天賦,也更加感興趣。
於是兩年後,他便跟當時著名的相聲演員劉德智學習相聲,主攻捧哏,但在逗哏方面也有涉足。
學有所成的郭啟儒,先後和幾位相聲前輩進行了搭檔,在北京天橋,或是各個市場中都有他們的身影。
雖然條件艱苦,報酬也不高,但隨著經驗越來越豐富,以及向前輩們虛心討教,彌補自己的不足,郭啟儒慢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風趣幽默又不丟了包袱,表演自然,讓人深入其中。
雖然前前後後換了幾位合作者,基本功紮實,但郭啟儒在相聲界的名氣還不算高,直到在40歲的時候遇見侯寶林。
這個小夥子雖然年紀輕輕,但在逗哏表演上讓人難以招架,急需尋找一位適合的捧哏。隨後兩人一拍即合,決定一同搭檔。
郭啟儒資歷深,颱風穩定,但仍舊願意給侯寶林做捧哏,因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也相信侯寶林能夠成為名角。
果不其然,這二位的合作實屬天作之合,在當時一度被稱為“文明相聲”。每每與其他相聲演員同臺時,他們總被邀請去壓軸,好不風光。
雖說自己和侯寶林對比,拿到的錢確實太少了,但郭啟儒已經知足。畢竟侯寶林比自己出名,理所當然拿到的錢多。
隨著國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政策實施,相聲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1955年,郭啟儒和侯寶林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說唱團,演出不僅僅侷限於城市,還深入農村、基層等,讓更多人瞭解到相聲這門藝術,對文化的傳播發揮巨大的作用。
此外,他們還為毛主席、周總理等政治人員帶去了精彩的表演,足以見得那個時候,這兩位相聲演員在相聲領域的高度。
在郭啟儒的心中,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也是自己的日常。傳承與弘揚相聲成為了自己的使命,也成為了一種習慣。
他常常說:逗哏兒要什麼,捧哏的給什麼,不能有一點灑湯漏水。每每上臺時,儘管段子已經表演過無數次,但他仍舊保持著高度的熱情,認真對待。
能和侯寶林搭檔,既不喧賓奪主,也能讓觀眾對他印象深刻,郭啟儒是當之無愧的捧哏藝術大師。
品德高尚,受到後人敬仰
郭啟儒一生低調,弟子不多,但對於每個弟子他都一視同仁,不遺餘力地傳授他們技巧。
在他62歲的時候,團裡來了位新人——李文華,其有極大的可能性接替郭啟儒,成為侯寶林的下一個捧哏。
對於這個安排,郭啟儒心裡十分清楚,他知道自己歲數大了,無法再說幾年相聲。但他沒有任何不平衡,而是以平常心看待此事,甚至希望李文華能夠擔當這個重任,有朝一日和侯寶林站在臺上。
郭啟儒是位和藹可親的老人,不會對弟子發脾氣。在閒暇之餘,他還會和李文華嘮嘮嗑,講述自己的過往經歷以及一些教訓,避免他掉到同一個坑裡。
每每演出的時候,他定會讓李文華跟在自己身邊,讓他觀察自己的表演。一方面是希望李文華能更快學到知識,進入捧哏這個角色,另一方面也是讓他多熟悉侯寶林的颱風,將來才能夠應對。
李文華十分慶幸能夠拜郭啟儒為師,因為這個師父,自己不僅在藝術方面進展迅速,為人處世方面也懂得了許多道理,郭啟儒豁達的胸襟深深感染著他。
後期郭啟儒逐漸減少演出,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改革和創作相聲的方向上。他們幾位老前輩常常聚在一起,針對如何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一事,進行協商和探討,也給相聲歷史上留下許多璀璨的奇葩。
無論是捧哏還是逗哏,又或是單口,郭啟儒都十分精通,沒有短板。尤其是在捧哏上,他一直被後輩人拿來做榜樣,模仿他的說話方式,動作表情,不過自始至終都難以學到其中的精髓。
2005年,相聲界舉辦了一次盛大的活動,為了紀念郭啟儒這位藝術家誕辰105週年。
能讓後人如此大費周章稱讚他對相聲的貢獻,足以看出郭啟儒的地位崇高。這場活動得到了眾多前輩的支援,馬季、姜昆等人都一同參加,表演郭啟儒的經典曲目,可謂轟動一時。
如今相聲功底能趕超郭啟儒的可以說少之又少,擁有如此成就,他卻從未驕傲自滿,而是踏踏實實幹好本分,對錢財等身外之物沒有過分追求,的確是我們心中名副其實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