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寶寶
有小夥伴問我:究竟要不要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
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談談我的看法。
先講3個小故事。
故事一
蔡笑晚是一名醫生,出生在浙江省瑞安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現年71歲的他,育有6個子女。
“把父親的角色當事業來經營”,是蔡笑晚年輕的時候就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讀書無用論”盛行的年代裡,他以自己的遠見卓識和努力付出,把6個兒女全部培養成才。其中5個博士,1個碩士。
在孩子的教育上,蔡笑晚始終堅持的是早教、立志、自學的原則。他認為,自己的成功就在於:在孩子小的時候,抓住他們智力開發的關鍵期;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自覺、主動的學習習慣。
舉個例子,在早教和超前教育方面,蔡笑晚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他們數數了。並且在此基礎上教他們加、減、乘、除,對他們進行數學訓練。
蔡笑晚說,正是自己給孩子的這些早期訓練和培養,為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他們成為同齡孩子中的佼佼者。
其中有2個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最小的女兒蔡天西,4歲就開始上小學,14歲上大學,就讀中科大少年班,18歲又提前1年從中科大畢業,22歲就取得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且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蔡笑晚認為,絕大多數天才既不是靠遺傳,也不能單靠勤奮,而是早期開發和教育的結果。
故事二
鄭強,是浙江大學的一名教授,曾經留學日本。
在2020年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鄭強說:培養孩子,如同製作精美的陶器,是一個系統工程,每一個步驟都有著嚴格的分工,不能急於求成,顛倒程式。而國內的現狀是,幼兒園學小學的內容,小學就開始學中學的知識……
鄭強教授認為,“超強灌輸知識”,會極大地挫傷孩子們探求知識的動力。而“超前挖掘潛力”,則極大地傷害了孩子們探求未來的渴望。
所以,對於超前學習,鄭強教授持反對態度。
鄭強說,迄今為止,日本已經拿了24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亞洲獲得諾貝爾獎的大學全在日本。我想,這跟日本的教育體系是分不開的,雖然他們沒有強調“超前學習”,但是卻培養出瞭如此多的“創新型人才”,這點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當國內的孩子在忙著上補習班的時候,日本的孩子正在鍛鍊身體做運動。
鄭強曾經在一次演講中坦言,他的兒子在上中學的時候,因為太調皮,破壞了學校的規章制度,因此曾兩次被開除,先後換了三次學校。
然而,正因為他對教育有自己的認知,所以他對孩子並沒有過於嚴厲的要求。但最終,他的兩個兒子還是一個上了復旦大學,一個上了四川大學。
故事三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
李玫瑾的女兒從小數學就學的不好。有一次,她得知女兒的數學考試只考了15分,而滿分是150分。可她沒有表現出失望和不滿,而是對女兒說:“這不賴你,咱們遺傳基因不好,誰讓你爸數學不好呢?”
當老師不看好她女兒的成績,並且預言說她考不上大學時,李玫瑾反駁道:“據我所知,丘吉爾和戴安娜的數學都不及格,但這不影響他們成為名人和偉人。”
後來,李玫瑾的女兒上了一所藝術學院,畢業後成為了一名小學音樂老師。
李玫瑾說,她對女兒的要求不高,只要健康快樂就好。
接下來,我就和大家聊聊這3個小故事。
看完蔡笑晚的故事後,大家可能會有兩種主要的反應。
第一種:
嗤之以鼻:切!這樣的孩子,全世界能有幾個?這樣的案例,完全沒有代表性。這樣的故事,只能給大眾帶來焦慮。
第二種:
信心大增,並且陷入思考:原來只要用心、用對方法,真的可以培養出那麼優秀的孩子啊!
是的,蔡笑晚家的那6個孩子,是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孩子。”成功沒辦法複製,但是,最起碼他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了:萬事皆是有可能的,雖然不是每一對父母都像蔡笑晚那樣,把孩子培養成博士、碩士,但是隻要用心,並且加上正確的方法,結果一定不會很差。
孩子的命運掌握在父母手裡。我深信,這兩種不同態度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會有完全不同的命運。
鄭強教授的背景我不瞭解,他反對“超前教育”,認為超前教育違背了自然規律,是拔苗助長,我也不想評論。但是,關於他兒子的故事,我有3點要說:
1、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每一個家長都有自由安排孩子生活和學習的權力。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以及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這沒有錯,別人無權干涉。
我們可以不強迫孩子學習,但是,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每個家長的責任。能兩次被學校開除,就絕對不是“調皮”那麼簡單了。
任何時候,都不要把不敬畏規則和追求自由混為一談。更何況,學習成績和品行教育,從來都不衝突。相反,事實證明,品行好的孩子,能走得更遠。
2、鄭強教授說,迄今為止,日本已經拿了24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亞洲獲得諾貝爾獎的大學全在日本。日本沒有強調“超前學習”,但是卻培養出瞭如此多的“創新型人才”。
他還說,當國內的孩子在忙著上補習班的時候,日本的孩子正在鍛鍊身體做運動。
關於這一點,我只想說一句:作為一個當了20年老師的我來講,我太清楚這個世界上精英家庭的孩子,每天放學之後,都在做些什麼了。
他們絕對不是在踢球。
3、鄭強教授在演講中告訴大家,他的兒子曾經因為“破壞了學校的規章制度,兩次被開除”。我不知道,鄭教授是在什麼樣的前提下、以什麼樣的語氣說這句話的。
但願不是為了賣弄。
但我想提醒我的讀者,“兩次被開除,先後換了三次學校”,可絕對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不信,你試試。
最後,再來說說李玫瑾的故事。
昨晚,我一邊寫文章,一邊把李玫瑾女兒考15分的故事講給盧姍聽了。然後我問她:寶寶,假如媽媽知道了你的數學考了15分,你設想一下,媽媽會是什麼反應呢?
我問盧姍這句話之前,心裡快速閃過了幾個答案:
1、安慰:沒關係寶寶,這世上沒有常勝將軍,一次失敗,並不能代表什麼,媽媽相信你!
2、補救:把卷子拿給媽媽看看,媽媽和寶寶一起分析一下,問題出在哪裡?
巴拉巴拉……
可是,還沒等我想完,盧姍就打斷了我,她說:
媽媽不會有任何反應。
為什麼?
我有點不解,趕緊問。
“因為,這樣的事情根本就沒有機會發生在我身上啊!哈哈!”
盧姍一邊說,一邊哈哈大笑起來。
我也跟著笑了起來。
所以,關於李玫瑾的這個故事,我該怎麼說呢?畢竟她也是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老師。
我再來給大家講個小故事吧!
我有一個同學,她的孩子跟盧姍差不多大,是個男孩。當初我放下一切陪伴盧姍成長的時候,她對我的選擇嗤之以鼻。
她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們要有自己的生活,要為自己活。讓孩子開開心心的,不好嗎?
於是,她的孩子放學之後,不是去踢球、看電視,就是玩遊戲。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可成績卻慘不忍睹。
而她呢?每天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的:喝茶、逛街、打牌、旅行……
後來,眼看著那個孩子連初中都讀不下去了。無奈之下,他們舉全家的力量,把孩子送到了澳洲去上中學。學費和生活費,是一筆非常大的開銷。
就這樣,孩子勉強讀到了高中,有一天,她收到兒子學校的電郵,說如果孩子再不去上課的話,就要被除名了。這個時候我的同學才知道,她兒子已經很久沒去上課了。可無論怎麼打電話,孩子也不接。即便是接了,也是一言不發。
沒辦法,我的同學只好買了張機票跑到了澳洲。
見到了兒子她才知道,原來那個每月要花費她幾萬塊錢的熊孩子,竟然一整天、一整天地躺在床上打電子遊戲。而他不上學的原因,是聽不懂老師講的課。
後來在我同學的威逼利誘和苦苦哀求之下,那個18歲的男孩勉強在澳洲把高中讀完了,卻連個三流的大學都沒考上。最後,她只好把孩子接了回來。
根據我20多年的教育經驗,那些說“對孩子的要求不高,只要健康快樂就好”的家長,有以下4種情況:
1、真正的“佛系”家長。但是這種“佛系”是有條件的:家裡有礦,而且還得不是一般的小礦。大不了,“先給你個幾百萬,先做個小生意”。
2、自己工作太忙。舉個我熟悉的例子:我的很多同事,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老師,可是他們把時間和耐心都花費在了學校和學生身上。每天下班回到家,已經是筋疲力盡,連話都不想說,就算想去輔導一下自己的孩子,也是有心無力。無奈只能順其自然。
類似這樣,因為事業心重,或者擔任重要職務,而無暇顧及孩子教育的家長,很多。
一方面,他們覺得虧欠孩子的,另一方面,卻又無能為力。
3、不願承擔責任。我那個同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樣的家長,在我的教學生涯中見過的不在少數,我就不多說了。
4、還完全沒有意識到“早期教育對孩子的一生有多麼重要”的家長。
超前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發掘那些“天賦異稟”的人才。例如,李白5歲誦六甲,王勃6歲善辭章,李泌7歲能棋賦,祖瑩8歲能詠詩成章,王維9歲知屬辭,甘羅13歲做丞相,白居易16歲名揚天下……
關於超前教育,我的看法是: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有差異的,每個家長的經濟能力文化水平以及對孩子的期望值也不一樣。
所以,我贊同家長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開展超前教育。
但是,超前學習絕對不是拿著課本給孩子提前講課、照本宣科,那樣只會讓孩子對知識失去興趣,並且感到厭倦。
真正的超前學習,是結合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真正的超前學習,是概念的植入,是對知識體系的一種主動、宏觀的梳理和干預。
真正的超前學習,甚至可以是快樂的。
關於超前教育的內容,如果大家感興趣,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再繼續跟大家聊。
作者簡介:
15歲寫小說,
38歲考上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院,有20年的中文教育經驗。
她一手把女兒培養成香港大學一級榮譽學士、
世界排名第一的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碩士。
畢業僅一年,小姑娘的年薪已達50萬。
寶寶姐的親子教育文章,溫暖而有力量,
助你在育兒的路上豁然開朗,少走彎路。
微信公眾號:遇見寶寶姐(ID:gaobaobao-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