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意思是家長給孩子打雞血,催促孩子學習。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沉迷雞娃,不能自拔”......類似這樣的育兒段子在網上流傳甚廣,乍看好笑,背後卻是不少父母的壓力和無奈。
為了讓孩子們在起跑線上勝出,家長們不僅安排了各種早教課程,還開始提前擔心學區的房間,或者為了讓孩子們上更好的幼兒園而節省大量的外交費用。
· 雞娃背後的現實焦慮
與自己的人生經歷、成功與失敗相比,父母可以說在滾動的鬥爭中嚐到了“成功”與“階級”的味道。當父母面臨巨大的壓力,如汽車貸款、房屋貸款和晉升時,他們不可避免地需要透過一些事情來實現他們未實現的願望。
特別是在“一切都是次品,只有讀書才是高”的社會氛圍下,父母知道即使離開金山、銀山,他們也會花光所有的錢。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透過雞寶寶讓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並在未來有更多的選擇,那麼作為父母付出更多的代價是值得的。
結果,這對父母加入了小雞和嬰兒的隊伍,雖然有點累,但精力充沛。
在雞娃的過程中,焦慮的父母透過量化孩子的學習和確定寶寶的方向來判斷寶寶的結果。許多父母也透過每天晾乾他們的學習成果來拉攏小組,互相刺激。
例如,如果其他家庭的孩子學習三種樂器,我們家只能擁有三種以上的樂器。如果其他家庭的孩子用英語學習新概念2,我們必須迎頭趕上,決不能落後。
張愛玲多年前就說過“要儘快成名”,現在很多家長都把這當作標準。如今,面對相互追趕的育兒趨勢,幾乎沒有一位家長能在育兒層面上擺脫焦慮。
可以說,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主動選擇了雞寶寶。
大多數現在是雞寶寶的父母來自應試教育。他們生小雞寶寶的出發點可能不是讓孩子們實現他們未實現的夢想,而是害怕被落在後面。即使他們打算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並試圖控制自己不去看雞寶寶,他們也總是焦慮不安——孩子們還年輕,不懂事。當他們長大了,發現自己不如別人時,他們會回過頭來責備父母沒有強迫他們更多嗎?
· 雞娃過後 是突圍還是困境
全世界貧窮的父母。父母為孩子的未來付出了很多,但結果可能不太好。這種“滾入式育兒”可能並不有效。
即使你們用雞血打嬰兒,強迫她向前衝,你們也可能無法真正突破。你可能會面臨新一輪的困難,甚至沒有回頭路。付出了一切,但仍被困在圍城中。你是膽小鬼,其他人也是膽小鬼,總會有人比你更膽小鬼,當然,總會有更好的孩子。父母過高的期望反映在他們的孩子身上,他們很可能無法堅持下去,最終可能傷害他們的孩子。
中國女子花樣滑冰運動員安湘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5歲的安湘儀從出生起就被父母訓練成花樣滑冰運動員。安祥義的母親有一個滑花的夢想,但在各種條件下都沒有實現。從安祥儀兩個月大開始,安祥儀的媽媽就開始養小雞了——比如,抱著安祥儀練習盤旋,就因為我聽說即使坐過山車也不會頭暈。從那以後,安湘儀在無知中度過了她的童年,比如在地上爬行,低著頭。
安向儀的母親對她的體育鍛煉成績無疑感到滿意。安向儀7歲時,她能跑4000米。2019年,安祥義成為全國錦標賽成人組中最年輕的冠軍。
看到這一點,你可能會問,這不是一個成功的雞寶寶案例嗎?事實上,安祥儀的母親養雞育嬰,讓她在生命的前十年幾乎都在進行自殺式的訓練,而這項訓練的最終結果是,在練習300多個困難動作的當晚,醫生診斷安祥儀右腿腓骨有問題。休息了兩個多月後,安湘儀失去了所有的肌肉記憶,不得不從頭開始練習。
同時,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安祥義犧牲了大量的文化課時間。她很長時間沒有上學,留下了很多家庭作業。她的母親努力工作了15年,使她成為頂尖的花樣滑冰選手,但花樣滑冰界的許多人都對她進行了評價:憑藉她的能力,她可能無法在國際比賽中贏得一個品牌,更不用說面對女性花樣滑冰選手最殘酷的發展時期了。
到目前為止,據說2006年出生的安湘儀由於發育狀況下降,不得不減少滑冰時間並努力重返學校。然而,她為了滑冰而放棄了多年的學業,而滑冰並不是她的退路。
安湘儀的母親充分發揮了雞寶寶的作用,但安湘儀仍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在2022年冬奧會上,安湘儀可能因年齡原因無法參賽。到下一屆冬奧會時,安湘儀將年滿19歲,這是大多數女子花樣滑冰運動員選擇退役的年齡。她母親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她想要的結果,年幼受傷的安湘儀似乎無法回到一個普通女孩的生活中。
· 雞湯雞血 雙管齊下
說到這裡,我們並不是指責父母雞娃不對,可以說,父母對待孩子的投入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投入,但自己和孩子終究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孩子的成長不是固定的化學反應,只要必要條件到位,就能帶來某種可以量化的結果。世界之大,社會需要多種人才,父母未必能準確預判什麼才是“成才”。
雞娃也許短期內確實會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父母的期待總是無限的,父母也很容易失去掌握度,不停讓孩子去拼搏。一旦父母的期望超越孩子的能力,孩子的自信心就會遭受毀滅性打擊,接下來的孩子或許會一蹶不振,或許學會了敷衍,成為父母眼中的問題孩子。
因此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這個度,結合自家孩子實際情況,找到一個平衡點。例如說,該打雞血的時候打雞血,但該餵雞湯的時候也得喂。多一分過頭,少一分不足,追求的就是那個“恰好”的平衡點。而這個平衡點無法借鑑別人,只能靠自己摸索。打得了雞血也熬得了雞湯,方能最大限度發揮孩子和家庭的優勢,也讓孩子在激烈競爭的過程中亦能享受到收穫的樂趣。
雞血也好,雞湯也罷,本質上都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愛護之間的一種延伸和探索。擴大背後的社會焦慮,大可不必。教育有競爭的成分,但絕不是隻有輸贏的比賽,不是我們花了多少錢、投入了多少就一定有想要的結果,一旦重點跑偏了,很可能只會徒然擴大焦慮範圍,增大內卷程度。家長們與其只打雞血,不如雞湯、雞血雙管齊下,讓孩子少一點負重前行,多一些健康成長。
END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