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瓜瓜媽媽
來源|成長的可能
分享人:瓜瓜媽媽
媒體從業者,家有四歲半男娃。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持續學習中。
在瓜瓜3歲半-4歲的時期,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心愛的玩具壞了,內心無法接受,崩潰大哭,要馬上修好。可能每個家長都會遇到孩子情緒崩潰的問題,這是家長的必修課。後來,我諮詢了我們的主班老師,也看了一些兒童教育相關書籍,學到了一些解決這類問題的辦法,很受益,分享給大家。
#1
玩具壞了崩潰大哭,要馬上修好,怎麼辦?
以我們的一次經歷為例:
在一次旅行中,瓜瓜買的一個心愛的玩具不小心壞了,在這家民宿的餐廳裡,瓜瓜崩潰大哭,要馬上粘好。這時,家裡的每個人都採取了不同的做法:
爸爸認為孩子在公開場合哭鬧是不對的,會影響到周邊的人,建議回到家裡再粘,講道理的過程以嚴肅說教為主;
我從內心理解瓜瓜的感受,認為當心愛玩具壞了哭非常正常,但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能讓他走出情緒,於是帶著他到外面去轉移注意力;
爺爺則是希望立刻滿足瓜瓜的需求,因此馬上去問民宿老闆借膠水,但對方沒有;得知半山腰商店裡有膠水,爺爺甚至要下山去買。
三個人的處理方式反應了三種理念,但又無法達成一致,最後可能還是靠“時間”解決了問題。對於這件事,我一直心存疑惑。
後來有一次機會,我諮詢了幼兒園裡我非常敬佩的主班老師。主班老師是這樣解答的:
■ 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和孩子一起想解決的辦法。
比如:試試膠水能不能粘好?哪裡有膠水?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去找民宿老闆借膠水。最後哪怕貼上失敗了也沒事,關鍵是這個帶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對於孩子以後有深遠影響,當以後面對困難的時候,會首先想解決辦法而不是鬧情緒。
■ 不建議直接給孩子粘好。
這樣失去了學習的過程,孩子也會覺得只要哭什麼都能得到。
■ 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不能直接說不行、粘不了。
這樣可能導致孩子以後面對困難時,第一反應是不行,我做不到。不要怕麻煩,要去嘗試。(當然,因為是旅行過程中,時間不允許的情況除外)
最後,老師總結:家長要傾聽,要有同理心;允許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引導一起想辦法,去試試,引導孩子不能用情緒解決問題。
聽完老師的“答案”,我頓時豁然開朗。其實,爺爺、爸爸、我的處理方式中,每個人都有可取之處,也都有不當之處。比如爺爺不怕麻煩、去借膠水;爸爸提出的不能在公共場合哭鬧;比如我帶離飯店、帶到外面的環境裡。但是,我們缺乏瞭解決根本問題的“統一思想”,導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造成了親子的不愉快。
原來生活中的很多小事,都可能是“一堂課”,家長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看待事物的方式,包括如何面對挫折,面對困難如何想辦法解決等。
#2
父母為什麼要“平和而堅定”?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提出的需求,如果大人做不到,怎麼解決?
在類似的事情上,我從老師身上學到的是“平和而堅定”。
以在學校的一件小事為例(來自主班老師當時的溝通):
在3歲4個月剛入園那會,由於午睡有些困難,我給瓜瓜帶了一個“小青蛙弗洛格”的公仔,希望有助於他午睡。
當時,瓜瓜告訴老師,“放學後要帶弗洛格回家。”老師說好,也提醒瓜瓜午睡醒後,記得把弗洛格放在小床外面。睡醒後瓜瓜和老師忘了這件事,一下午玩得都非常開心。直到放學時瓜瓜想起來這件事,要帶上弗洛格。可是這時候,小床早已摞好,放學也是老師們最忙碌的時候,沒有時間再重新搬床了。這時候瓜瓜哭了。
主班老師的解決辦法是:
1、蹲下來,平和的告訴瓜瓜:弗洛格今天拿不出來了,因為小床已經都摞起來了。
2、允許瓜瓜把情緒發洩出來,這時老師/家長可以安靜,不一定過多講道理或者嘮叨。
3、這時瓜瓜開始想解決辦法:可以把床搬走嗎?老師說:“因為這時候老師們都在送孩子放學,所以來不及搬床了,明天帶回家可以嗎?”瓜瓜說可以。
在這件事情上,我發現,老師的情緒“平和而堅定”,平和讓瓜瓜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想法,得到關愛;堅定則使瓜瓜能接受這個事實。
#3
“情緒不該受到限制,
該受限制的是一些失範的行為”
前段時間,我讀《0-8歲兒童紀律教育》這本書,在情緒處理方面,又增加了一些理解。
比如,這本書提倡關注行為產生的原因,而不是針對行為本身。
其中寫到:“所有情緒都是可接受的,但不是所有行為都可以接受。”
也就是說,家長可以設定行為限制,比如,當孩子情緒崩潰的時候,“不可以打媽媽”、“不可以擾亂公共環境”等等,將這些設為自己和孩子都認同的底線。
這本書還寫到一些觀點,看後很受觸動,部分摘錄給大家:
■ 關於家長應如何看待孩子的情緒:
“應該有機會、有地方感受他們所有的情緒,而不應貶低、批評或否認孩子的情緒。應不斷向孩子傳遞這樣的資訊:情緒是不應該受到限制的,受限制的應該是一些失範的行為。”
“沒有哪種情緒是錯誤的,只有好的表達方式和壞的表達方式。”
“有時成人試圖否認兒童的消極情緒,因為他們拼命地想讓兒童快樂…於是,一些成人試圖用實物或者活動來分散兒童的注意力,讓壞情緒消失。一些成人則在兒童情緒反應強烈時懲罰和貶低他們…儘管出發點是好的,但這些回應不能幫助兒童學會有效的處理他們的情緒。相反,他們可能認為自己的情緒是錯誤的,並因此而感到自責。”
“對於幼兒來說,忍受(情緒)的方法聽起來是一種可取的方式,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對他們和你都沒有好處。你可以從自己的經驗中或其他與你較親密的人身上了解到,被壓抑的情緒最後會以某種形式浮出水面,並導致不斷加重的情緒和生理問題。”
■ 關於如何幫孩子解決情緒問題:
傾聽、平等交流
“成人和兒童之間彼此尊重的互動包括傾聽兒童、理解他們的觀點以及對他們的想法提出真誠的問題。”
“回想一下,當你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是否用平和的語調,就如同你和你的朋友交流那樣?或是你的口氣是很嚴厲、霸道或者苛刻的?”
“當一個孩子非常痛苦時…可以從傾聽兒童的感受開始,而不要做判斷或評判。”
幫助孩子表達情緒
“在傾聽之後,幫助孩子用語言表達情感…當兒童感受到有人傾聽並給他們的感覺貼上標籤時,他們常常就能從悲傷中走出來。”
(“成長的可能”注:比如詢問:你是因為…感到害怕/失望/生氣嗎?)
大人的示範作用
“當你和孩子們分享你的感受時,你教給了孩子很多東西,也讓他們看到了你是如何表達你的沮喪、興奮、悲傷和愉快的。”
當大人不堪重負時,還可以離開一段時間,在自己失去控制之前做一個深呼吸。
“大多數人的行為是透過觀察他們的榜樣來學習的…然而,行為不是不需要透過大腦就能模仿,事實上是選擇性地使用之前儲存的、從觀察中收集的資訊。”
“一個一貫以溫和和充滿尊重的語調跟學生講話的教師,其班級學生也更可能溫和、充滿尊重地對別人說話。”
(“成長的可能”注:家庭氛圍、大人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都會給孩子示範作用。)
“隨著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兒童學會了不再因微不足道的失望而大哭以及怎樣在難受時安慰自己,也有了控制衝動行為的能力。控制衝動是一項必要的社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