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朋友是公司的高管,平日裡拼事業總是忙得腳不沾地,孩子也多是留給保姆和爺爺奶奶在帶。
我們幾個老朋友昨天中秋節後小聚,閒聊間感嘆起她在養孩子方面的輕鬆,以及我們平日裡與孩子動輒鬥智鬥勇的疲憊。
她也很是感嘆:“還真是有這種感覺,彷彿自己昨天才生下寶寶,結果一眨眼,寶貝已經4歲多了。平日裡我和孩子接觸不多,總覺得她又聽話又乖巧,一點都不像其他小女生一樣咋咋呼呼的,甚至因為他過於安靜,還專門帶她去做過自閉症的檢查!”
正說著,她忽然嘆了口氣,接續:“但是,這次中秋節帶她回老家參加家宴,才發現是個典型的‘人來瘋’。但凡大人講話,她定要插嘴,哪哪兒都有她的聲音,完全不像平日裡在家中的表現,真是無語啊!”
何謂“人來瘋”?
一些孩子平日裡在家中表現得乖巧聽話,也能夠自娛自樂地玩,特別讓人省心。
可是家中一旦有了客人,或者跟父母到了公共場合,就會變得異常興奮,大笑大鬧、大吼大叫,或者屢屢打斷父母和別人的交談,非要大家聽自己講話或者看自己的行為。
通常這種情況下,父母也多控制無果。所以,有時候家長會認為是孩子太開心了,收斂不住的行為。
導致孩子“人來瘋”,有兩個方面的因素
1、生理因素
越是年幼的寶寶,控制自己的能力就會越弱。習慣於在家中的一片歲月靜好,到了外界陌生的環境中,觥籌交錯,人來人往,難免會不可自控地亢奮。
2、心理因素
性格比較外向、平日裡受到表揚比較多的孩子,更急於融入這種氣氛,得到更多的認可,尤其是來自父母的認可。所以就會更加積極地想要表現自己,哪怕是打斷別人的談話。
孩子“人來瘋”的行為,有可能是沒有安全感
這多體現在父母與子女分離比較多,孩子平日裡習慣於自己的世界,但在內心卻更想得到父母的關注;或者父母要求比較嚴格,讓孩子不自覺地生出距離感;所以在人多的時候,就分外想要透過在“人前展示”來證明自己,從而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力。
這個時候,父母就不要因為孩子過於“人來瘋”而覺得丟臉,失去了社交的禮儀,對孩子過多的指責和批評。更多的是應該想到,孩子之所以這樣,是不是沒有安全感?要如何儘快彌補回來呢?
平日裡增加對孩子的關注,即便工作再忙,也要有時間和孩子一起聊聊天或者共度一段時光;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的愛。
當孩子安全感滿滿的時候,他們就不會再用“人來瘋”來吸引父母的注意了。
公共場合,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禮儀,而不總是“人來瘋”呢?
1、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全家人和睦相處,彼此關心,互相包容,共同成長。這是家庭的凝聚力,也是父母帶給孩子的溫暖。在這種氛圍中,孩子的人格發育才會健全。
2、家中來客人,或者外出做客的時候,父母要教給孩子如何熱情、謙虛、禮貌的接人待物,才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讓自己擁有良好的品格。
3、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在他們的小世界中,學會小朋友間如何相處、如何玩耍、如何處理突發事情等等。
父母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學會與人平等相處。而在這個基礎上,父母在家中也要和孩子平等相處,不要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圍著孩子轉,這樣孩子就很難學會尊重他人。
總之,孩子的一切異常或不正常的行為,都可以尋根究底。就像習慣於“人來瘋”的孩子,也不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得到認可和肯定的一種表象。
不要因為看到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表現,就急於改變孩子的狀態,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指責、說教,無效的溝通只會增加親子間的裂縫,對想要營造的和諧親子關係毫無幫助。
所以,父母要學會“知其所以然”,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夠從根本上來幫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