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
每一個孩子都具有探索的意識和行為,但是探索的方向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引導。
我們從上圖跨越時空的三個手印可以瞭解人類的探索本性:
第一個手印,3.9萬年前史前人類洞穴中的藝術手印:
300w年前,能人產生
180w年前,直立人產生
30w年前,智人產生
2w年前,現代人種基本特徵已經確定
1w年前,伴隨著農業革命和陶器生產,新石器時代來臨
對應上面的“人類簡史”,這個手印是智人的。用畢加索的話來說,它的藝術表現力和我們今天的創作沒有什麼兩樣。
第二個手印,是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研究射線時拍下的他愛人透視手骨圖。他對放射性物質的探索,為我們今天的醫學帶來了革命。為了紀念倫琴的成就,X射線在許多國家都被稱為倫琴射線,另外第111號化學元素Rg也以倫琴命名
第三個手印,是未來2030年在元宇宙智慧世界中的數字手印。它將會深度融合生物特徵與數字資訊,讓我們對未來的智慧世界充滿想象。
人類一直在探索中前進,是不是有的孩子一直在探索,而有的孩子天生喜歡躺平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腦癱兒童,由於其行為受到限制,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流的機會減少,容易形成性格、行為的異常,出現自卑、孤僻、敏感等性格行為問題,但在引導式教育的幫助下,也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引導式教育已被大多數國家所採用,在歐洲、日本、加拿大、以色列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引導式教育成為治療兒童運動殘疾的主流。
引導式教育的核心是:調動孩子的情緒,觸發其主動學習的意願。因為主觀意願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去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引導式教育怎麼做?
首先,應該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摸清孩子的優點和愛好,並以這個需求為出發點,而不是以家長的要求為出發點,這是引導式教育的原則。當然,孩子的需求是可以被引導、被創造的,每個階段孩子的需求也肯定不一樣。經過多次的轉型和升級,最終“需求”才能引導向社會和家長希望的方向。
其次,為了提高孩子的信心和易於學習訓練,引導式教育要把一些複雜的、難以完成的行為,拆解成一系列細小的步驟,這一過程稱為習作分析(Task-analysis)。
然後,藉助引導式語言,將一系列習作程式組合起來,融入24小時日常生活的活動之中,這一連串的習作程式組合稱為引導日課。整個過程類似打遊戲,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在過程中因為調動了孩子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主動學習熱情,目標設定合適妥當,孩子們會逐步形成良好的心智、性格以及人際關係。
引導式教育最早是由匈牙利Peto教授研究並加以完善的,初心是用於腦癱患兒診療,後來在幼兒園和中小學課堂廣泛使用。很多教材的設計思路,其實也遵循了的引導式教育的方法。很多親子游戲,也遵循了引導式教育的方法。
非引導式教育的常用語是:
“ 你這個樣子!為什麼要來上學!”
“ 太蠢了!你永遠都不會成才!”
“ 我只教想要學習的學生。如果你不想學,那是你自己的問題。”
“ 你不行,缺乏學習的基本能力。”
引導式教育的常用語是:
“ 再把這個名詞後面加上s就全對了,你真的是太棒了!”
“ 如果你嘗試這樣做,會不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 你願意幫我嗎?”
“ 堅持!我知道有一天你會是最好的!”
當你面對孩子著急忙慌的時候,不妨試試引導式教育方法,拋棄“監工”和“保姆”身份,成為孩子的“引導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