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習慣思維中,孩子發熱只要不是高熱,就不會抽搐,因為,姑且不說抽搐會不會把腦子抽壞,就抽起來那陣勢也夠讓家長驚嚇的;而且,家長還會普遍認為,孩子體溫越高,病情越嚴重……
其實,經過大量臨床證明,體溫的高低與病情輕重往往不成正比,例如普通感冒發熱、幼兒急疹,雖然體溫很高,但是,其病情一般不重,自然病程短、預後多數良好。
當然,從症狀學角度分析,兒童發熱性疾病是最複雜的症狀,包括低熱、中高熱、高熱和超高熱。而有經驗的兒科醫生反而更關注孩子的“長期低熱”。
假如孩子長時間低熱,那也許背後隱藏著更為複雜的病情,例如小兒結核病、泌尿系感染、風溼及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貧血等。
今天,我們給家長介紹小兒長期低熱會引起哪些疾病,並不是讓家長去理解多麼深奧的臨床專業知識,僅僅是告訴家長,不要忽視了小兒低熱,不能以體溫高低來判斷病情。
反之,對於孩子長時間低熱家長更要高度重視,因為這可能隱藏著更加複雜的病情,以免貽誤病情。
什麼是低熱?那麼引起小兒低熱的原因有哪些?
一般,我們透過體溫監測,腋下溫度在37.5℃~38℃之間,稱為低熱。假如是3~5日的低熱,我們家長就不用擔心。假如低熱持續時間長,或退而復熱,超過2~3周甚至更久,稱為長期低熱。
引起長時間低熱的原因非常之多,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受環境因素影響,也許是功能性的低熱,而小兒更多的是免疫性及感染性的。比較常見的原因或疾病有:
1、一些環境因素、生理功能性的低熱:
我們知道,孩子的基礎代謝率高,而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凡經較多活動(哺乳或吃飯、爬行等)、長時哭鬧、穿衣太多或過緊、或鋪蓋過厚、室內外溫度過高(室溫>26℃)等環境因素(炎熱的夏天高溫天氣)影響,使機體分解代謝增加,產熱過多而出現的一過性低熱,稱為生理性低熱,或功能性低熱。
此類發熱一般午後體溫波動,天氣熱還伴有口渴、多飲、多尿、無汗、乏力等表現;但晝夜體溫波動不會>1℃,這是這類發熱的特點。
2、免疫性因素:
如果孩子有某些內分泌功能紊亂、結締組織疾病、慢性白血病或惡性淋巴瘤等疾病,如果孩子出現長期不明原因的低熱,用普通低熱無法解釋;同時伴有面色蒼白、消瘦、乏力,或關節、肌肉疼痛等症狀時,我們就要高度重視了,這背後可能就隱藏著更為複雜的疾病了,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溼等疾病。
3、結核病:
雖然,現在孩子一出生,在愛嬰病房醫務人員就實施了計劃免疫,接種卡介苗,以預防小兒結核病;但是,疫苗接種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可能接種效果、家中有結核病人等情況。
尤其結核病如果療程不徹底、免疫徹底肅清結核分枝桿菌(如急性粟粒性肺結核、血型播散性、空洞性肺結核的老人),那是比較容易復發和倍傳染的。
而結核病往往就是表現的長期的午後低熱、乏力、消瘦、盜汗為表現,伴隨慢性的咳嗽、甚至咯血。如果家裡有結核病的大人,且為活動性結核,那麼,家長要主動與之隔離,同時去醫院就診,做結核菌素試驗(PPD)季拍胸片以輔助診斷。
4、感染性疾病:
這是小兒低熱最常見的原因,由於病原微生物刺激引起的慢性感染所致,其中有慢性扁桃體炎、中耳炎、泌尿系感染等。此外,病毒感染、原蟲感染、立克次氏體感染等都可導致長期低熱。
小兒泌尿系感染在細菌感染中也是比較多見的,但是,與成人泌尿系感染不同,其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可能不典型,往往僅有一些不規則的低熱表現,這個時候,假如我們稍微腦洞開一開,查個尿常規或細菌培養,也許就真相大白了。
5、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綜合症:
一些孩子在感染了溶血性鏈球菌後,可出現持續性的低熱表現,做血凝集素ASO(抗O)滴定度倍增(1:64、1:320、1:640、1:800)等,血沉(ESO)加快,孩子往往無任何症狀,僅有持續低熱,這種低熱稱為“鏈球菌感染綜合症”。
假如孩子出現低熱,如何正確給孩子測量體溫?
如果我們覺得孩子出現長期低熱現象,我們將如何正確給孩子測量體溫?
家長說了,你不是多事嗎?現在多簡單啊,自己在網上購買一款“耳溫槍”或額溫槍,在相應的位置一點,得了,電子的測溫不比你人工測溫準嗎?
哎,給孩子測體溫我們還真要認真起來,不要隨意和馬虎,因為,無論口溫或是肛溫,均要比腋溫高0.1~0.2℃,通常我們臨床上都是以腋溫為基準。同時,耳溫往往受外界環境影響,測得的體溫也不準確,既然是衡量體溫,就要有應該標準,那麼,如何給孩子測量體溫呢?
1、測腋溫、時間相對固定:
我們要採取相對固定的模式和時間,才能便於對比和參考值的變化,給醫生提供準確的資訊,利於判斷分析,比如一般孩子發熱多數是在午後或傍晚(正常情況下,人的晚間體溫要高於早晨約0.5℃),因此,我們每天早晚各一次測量體溫,或根據情況8小時一次,一旦確定測溫時間,就要每天固定時間,堅持2周的週而復始的測溫。
2、測溫前不要喝水、服藥:
我們知道,喝水尤其是熱水會影響體溫的準確性,因此,測溫前30分鐘不要測溫;或者口服了藥物測溫,以免誤差。
3、記錄體溫:
家長每次、每天測溫後,要習慣於將體溫記錄下來,最好學會繪製體溫曲線圖表,透過體溫曲線圖,能夠幫助判斷熱型(如低熱、不規則熱、馳張熱、稽留熱);體溫波動趨勢;便於研判發熱性質、幫助診斷分析,瞭解病情。
綜上所述:小兒的發熱一般不以體溫高低來判斷病情輕重,往往長期低熱病情可能更為複雜,因此,如果孩子持續發熱超過2~3周,甚至更長,家長就要引起高度重視,要及時就醫,搞清楚病情,以免貽誤病情診斷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