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知識內容已經在網際網路平臺起飛,成為巨頭們貼身肉搏、摩拳擦掌之地。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此前,這裡很少看到學習型公司的身影。
上線已經14年的網易有道詞典,決心加快平臺化升級的步調。日前,他們對外宣佈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從翻譯工具轉型為泛學習平臺,為使用者搭建分享學習內容的高質量社群,打造成學習界的“小紅書”。
進行平臺化模式升級後,有道詞典打破了原來單一的查詞、翻譯使用場景,實現“資料查詢、分享交流、課程學習”等學習全場景覆蓋。
有道詞典能否巨頭競爭角逐泛知識內容的風口之中,擁有自己的姓名?還未可知。但無論如何,作為一款2007年就上線的產品,轉型成為了有道詞典正在提速的議程,尤其是在當前整個行業都面臨著不可預期、不可抗力的鉅變的時候。
而趁著泛知識內容起飛的檔口,進一步提升使用者體驗,擴充商業版圖和市場影響力,都是擁有學習內容基因的公司應當嘗試,且有機會和條件做好的事情。
泛知識風口已至,教育圈卻缺失存在感
在以娛樂化內容佔據主導的中文網際網路生態中,近些年,有一股獨特的力量的存在——泛知識內容異軍突起。多家網際網路公司順應這種趨勢,相繼入局,紛紛押注。
比如說,在年輕人扎堆聚集地嗶哩嗶哩,今年6月,其董事長兼CEO陳睿公司成立十二週年的演講中談到,過去一年,在所有的內容品類中,科普內容的播放量增長最快,達到了1994%。
B站泛知識內容的獲得了突破性增長,泛知識類的內容佔全平臺影片總播放量的45%。在過去一年,超過1.13億使用者在B站上透過看知識類內容進行學習,這一數字為中國在校大學生數量的三倍。
這一趨勢同樣在小紅書上得到體現。
今年3月,小紅書方面披露了一組資料,自2020年6月以來,小紅書知識品類內容成長迅猛,成為過去一年社群內釋出量增幅最快的品類之一。與2020年6月時相比,知識品類筆記博主人數增幅超5倍,知識品類筆記釋出量和消費量也實現數倍增長。使用者對知識類內容的消費需求,助推了“知識偶像”比賽熱度,吸引眾多站外知名知識博主參與。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知識類內容在平臺的佔比,多家平臺也採取了不同程度的運營策略。
舉個例子,早在2018年,快手CEO宿華接受鈦媒體APP採訪時就表示,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5G到來之時,知識類影片內容是其很看好的領域之一。
針對泛知識創作者,快手推出了“新知計劃”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還策劃了“快手新知播”等系列活動,都被視為快手加大投入泛知識賽道的重要訊號。今年7月,快手方面告訴鈦媒體APP,知識主播的消費效率是大盤的2.8倍,這背後可見的是,內容消費者的旺盛需求。
然而,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科技公司們扎堆在知識類內容摩拳擦掌,在這風口之中,卻很少看見教育公司的身影。
這是一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按理來說,學界和教育界,擁有足夠權威、專業的知識內容的解釋權和演繹權,是在這風口之中,最應該擁有存在感的群體。
為什麼教育圈本圈一再錯過泛知識風口?
或許,與其說他們錯過了,不如說是“忽視”了當前潮水的流向。專業人才在長期在沉浸在知識研究、傳播的之中,提升了專業領域精準度的同時,可能難以看到且理解普通大眾,更樂於接收知識的渠道和方式變革。
而創作出好玩、有梗且教育意義的內容,其實是一件難度頗高的事情。當前,很多教育相關從業者,也看到了社交平臺和短影片平臺的熱潮,但是,他們之中多數人只是簡單地將課堂內容剪輯平移至線上,沒有根據平臺的調性和使用者的偏好,做出“二創”式調整。
教育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老師在做“知識的表演”的過程。在表演知識的過程中,一種是知識的生產者,一種是知識的表演者,在學校裡,只有同時身兼兩個角色,課堂才能吸引人。
如何將現有的知識,以高效地方式“表演”給學生,是很多老師終其一生都在探索的事情。但如果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片段,只定位於刷題、考試,在課堂上就很枯燥,線上化只會進一步凸顯它的無聊程度。
當所謂的硬核學習內容上游,與專業課程內容學習捆綁夠深,就很難產生大量的適合大眾化傳播的內容,以及滿足更細分領域學習的需求。如果在這個產業鏈上,上游是如此,那麼,主打課程內容的平臺型公司,也很難在泛知識內容上“有所作為”。
所以,這一領域就至今,我們鮮少看到教育圈的身影。
但是,我們也看到了,當前熱門的所謂“知識網紅”,比如說,戴建業老師、李永樂老師、羅翔老師等本身也擁有教職,他們隨著短影片平臺崛起而不經意間地走紅,都證明泛知識內容的供給和需求端,都存在著亟待開墾和深耕的土壤。
從工具到平臺,有道詞典想做學習界“小紅書”
並不是只有針對考試的,才叫學習。從各大平臺透露出來的資料,可以得知,知識類內容確實擁有強大的使用者需求。在以往,因為技術的限制,知識只能被文字記錄在書本上,在未來,所有記錄在書本上的知識,或許都會被重新演繹。
在泛知識類內容興起的當下,教育圈能夠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嗎?難道他們要坐等失去泛知識內容在網際網路起飛的良機?如果要抓住這個機遇,他們又可以先從什麼角度入局?
要知道,若以使用者使用年齡考慮,學習類產品是年輕人天然會扎堆的地方,因為他們正處在時間精力最好,求知慾和好奇心最旺盛的階段。有道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7月,有道詞典使用者量突破了9億,其中,80%為學生使用者。
有足夠大的使用者規模,也有意味著有了足夠的基礎條件,但此前,有道詞典一直定位在學習工具,而使用者對於工具的使用,多數是“用完即走”,使用者黏性並不樂觀。
除了學科類目的學習,應試技能的提升,興趣圈層和影片內容,是提升使用者活躍和黏性重要手段,進而實現驅動使用者終生學習的目標。
鈦媒體APP瞭解到,平臺化升級,是有道詞典接下來要重點投入的事情。
“有道詞典,不僅僅是詞典,我們的目標是將其打造成學習界的小紅書。”有道詞典相關負責人告訴鈦媒體APP,此次升級將為使用者打造一個生產、分享、交流學習內容的平臺,增強平臺的社群屬性。
為了提升使用者的學習體驗,實現“高質量學習分享社群”目標,有道詞典的升級,主要透過最佳化查詞、收藏、搜尋、內容、使用者激勵等功能。
比如說,在常規搜詞的基礎之上,有道詞典拓展了搜尋邊界。當用戶在搜尋欄輸入詞彙時,不僅可以查閱出對應語言的釋義,還可以搜出與之相關的優質圖文/影片內容、課程、名師、論文等。
除如上功能升級外,在平臺內容上,有道詞典利用年輕使用者對娛樂化、影片化內容的偏好,基於WOW社群,重建了積分體系,並上線了影片紅包等激勵措施。
為了帶動社群的學習氛圍,有道詞典還引入了“都靚讀書”,“畫渣花小烙”,“這不科學啊”等知名KOL。有道詞典相關負責人還表示,未來,會引入更多不同型別的KOL,生產不同型別的內容,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陪伴”使用者的語言學習過程。
有道詞典此次從定位於工具,升級為平臺化產品,為詞典類產品探索新的發展路徑,提供了一種思路。詞典類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生太大變化,雖然它可以佔據足夠多的使用者群體,滿足使用者的“剛需”——語言翻譯和學習,但傳統產品形態難以擺脫模式單一、難變現等尷尬狀況。
有道詞典不想安於現狀,正試圖打破行業“慢”發展的節奏,打通行業之間的壁壘,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而大膽殺入短影片、社交等網際網路巨頭必爭之地,接下來,他們會遭遇更大的商業競爭壓力,但也打開了更多的商業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