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抖音公益微電影《局外人》
"
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60歲及以上的非網民約1.91億,約佔73.4%。父母輩成為了數字生活的局外人。
不會上網的老年人家庭
據2020.12CNNIC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顯示,不上網的老年人在出行、消費、就醫、辦事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無法很好地享受智慧化帶來的便利,老年人的心感覺涼涼。
CNNIC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
我認為其中的主觀因素:教和學的「三不」,讓父母成為局外人或長期處於基礎入門階段
不想學:不少高齡人抱著不上網也沒有什麼影響的想法。
不敢問:即使父母會問,子女也會因為不耐煩,而導致父母不敢麻煩子女,不敢問。
不想教:子女們知道不會用智慧手機對生活會帶來麻煩,但不主動去教更多。
客觀因素:在調查中,不上網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沒有上網裝置/不識字/不會普通話等...
CNNIC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
老人會說,不要手機不會用,一方面可能覺得自己學不來,另一方面覺得浪費錢。而現實上,很多老人的第一部手機是「 子女用剩的手機 」,會很大程度減小他們的心理負擔。當他擁有了裝置,就會抱著「不如試試 」的心態,開始觸網。
比如陳爺爺,用的是兒子用舊的iphone,從不識字、不會聽普通話,慢慢開始接觸微信影片、語音,刷抖音。
你會發現身邊不識字、不會普通話,不是不懂上網的絕對因素,他們照樣玩得66的。
還有一個客觀因素是:與父母異地城市居住,沒機會教。
「 超級聰明銀髮族 」VS「 不聰明銀髮族 」
未來5年、10年、20年後,將是「 超級聰明銀髮族 」VS「 不聰明銀髮族 」的兩級分化。《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一書中描繪了未來智慧時代,父母的生活場景:
一
「 超級聰明銀髮族 」他們能夠透過智慧產品,保持健康、儘可能自立生活
是指對於電腦、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等科技產品均能操作自如,懂得采取各種預防措施避免自己患失智症,並深諳健康延年益壽之道的高齡人士。即便需要照護,他們也能善用IT器材,在家住宅或養老院隨心所欲地購物,享受必要的服務。除無法單獨行動之外,他們的生活幾乎與身體強健時一樣。
一
「 不聰明銀髮族 」一旦需要照護將完全依賴他人
他們抗拒使用IT產品,這些人一旦需要照護,情況會變得完全依賴旁邊的人幫助,簡直無法行動自由。
值得關切的是,他們即使身體健康,也會因排斥心態而喪失許多機會。
到了未來幾年,習慣上網的高齡者「 不再是少數了 」。當你突然意識到,會不會使用科技產品上網是多麼重要,到時候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便利與否了。
所以,你希望你的父母更靠近哪一類?
為不同階段/狀態的父母,未雨綢繆
進入老年後,生活會經歷一些不同的人生階段,這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退休 / 繼續工作 → 身體健康,可以獨居自理
與祖輩同住,照顧年邁雙親 → 告一段落
隨遷大城市,與子女同住/照顧孫輩
年邁,子女與其就近照顧 → 大病,可以/無法自理
老後並不是意味著進入了一個固定的模式,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而且每個老人個性、經歷不同。但是本園認為:每個老年人家庭都可以從智慧手機、裝置中,獲得不一樣的好處。
「 接下來看一看,
你的父母屬於哪一種型別?」
一
No.1
宅 男 型 父 親
有一類父親退休後「 幾乎整天在家 」,或者「 不大出門、較常在家 」,導致母親得多花時間照顧另一半,自由支配的時間反而少了。
"父親退休後,沒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他最好的哥兒們忙著帶孫子,所以他也很少出門了,每天就盯著母親做家務,比如做什麼飯、怎麼做法、他都要「 親自督導 」,母親出門見朋友、處理一些事情,也要被管時間。另外出門也要到點回家做飯,真希望他能自己解決一頓午飯~"
“我爸整天沒事幹,總管著我們,真的很煩他哎~”
父親總在家,時間和精力無處安放,怎麼辦?
丨 處 方
√ 轉移注意力
看新聞:幫他下載安裝新聞/影片軟體,汲取新鮮資訊,關心國家大事
打遊戲:微信小遊戲或者遊戲APP
“我爸曾經沉迷跳一跳,一直在闖關”
√ 學會自立
養生:引導他關注健康養生之類的內容,從學習中去改善心態,並管理自己的健康,甚至願意出去/在家鍛鍊
外賣:教他學會點外賣
“我平時每天吃外賣,所以最喜歡在家吃,反而老人家,偶爾更喜歡吃外賣”
No.2
智 慧 城 市
原 住 民 / 隨 遷 父 母
一二線城市的數字生活一直在高速發展,時代的步伐不會等任何人。身為大城市的老人,只能無奈地接受自己從「 過去的知識分子 」變成了「 什麼也不懂的人 」。
“這兩年社群經常舉辦便民活動,給老人公益理髮、磨剪刀什麼的。王阿姨到現場的時候已經晚了,沒有理髮券了。她就問能不能下次打電話通知她,因為她沒有微信,接不到群通知訊息。”
還有因要照顧孫輩而跟隨子女的“老漂族”,他們遇到了網際網路的衝擊:
“兒子新家裝修,換了智慧密碼鎖。後來,兒媳婦生孩子期間,自己老人機開不了機、又忘了帶門卡、只能去找鄰居年輕人幫忙,走得全身都溼透了。”也就自然不願意呆在城市裡。”
是他們跟不上時代,還是我們選擇忽視,沒去「 教 」
丨 處 方
√ 鼓勵嘗試
首先可以嘗試與老人感興趣的家務、家居相關
線上買菜:以「 新使用者可以獲得優惠和折扣 」鼓勵老人線上買菜,可以花個幾塊幾十塊,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拿快遞:教他們掃碼拿快遞(收快遞的快樂,分享給他們)
智慧家居產品:比如教他們怎麼使用天貓精靈/小愛同學,先進行簡單互動
“現在老人起來第一件事情今天天氣如何,接著喊播放兒歌”
共享烘乾:特別連續下雨的季節,如果家裡沒有烘乾機,可以帶老人嘗試共享烘乾
“我媽學會後,簡直感覺太剛需了,冬天每個月洗被子、烘乾被子很起勁”
√ 放手去做
雖然還不是很熟悉,有些不敢獨立完成,但子女們要還是試著放手讓他們去做,跟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等實在不會了,再去幫助。
“老人每個月要去醫院驗血複查,提前驗好等報告單。但是我們比較忙了,就教了他一下,後來就讓他自己去。剛開始一兩次會因為醫生找不到驗血開單、健康碼失效、他又不會溝通,沒驗血就回來了。但是現在是都可以自己去了,還很願意自己第二天去拿報告回來,拍照給醫生看。”
No.3
依 賴 型 父 母
有些父母在生活上、精神上都非常依賴孩子,無形中造成子女的壓力
一位朋友與父母住的比較近,開車十分鐘的樣子。她平時主要帶娃,然後偶爾會來媽媽家蹭頓飯、過個夜。媽媽平時就一個人在家,丈夫和其他子女都在外地。媽媽就經常給這個女兒打電話,希望她能帶娃過來玩。但如果女兒沒有接到,或者說沒空過來,她接下來就會陰陽怪氣。
這是依賴型父母的典型特徵之一。還有如果女兒去外地,或者開車比較遠,她就會超級不安,無理地讓她一定不要去,還動不動就「 斷絕母女關係 」,導致又一次的爭吵。
對於過度依賴的父母,我們即使抱怨也是無用的,也不能不管她。除了多些陪伴,還能怎麼做呢?
丨 處 方
√ 「 雲 」參與
化被動為主動,主動邀請父母參與自己的生活,給她安排任務,教她網購,比如讓她幫孫輩網購用品、小玩具之類,提前一個月、半個月地安排,讓她這段時間沉浸於參與孩子們的生活,同時也會在網購中發現新的天地,找到樂趣。
√ 給她學習動力
讓她平時在網上學習做飯,比如下廚房APP,鼓勵她研究新菜,期待她下次的成果。那下次見面你又可以大飽口福了,一舉兩得~
No.4
婆 媳 同 住 型
朋友圈裡經常看到一些朋友的婆媳關係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因為兩代人的觀念和生活習慣南轅北轍。特別是「 很少接觸網路 」的父母,當他們前來幫忙帶娃時,他們不懂什麼科學坐月子、科學育兒、營養輔食、兒童心理之類,所以會出現特別大的矛盾。還有老人與子女/婆媳之間的話題,總圍繞著家長裡短,容易互相猜忌和不滿。
丨 處 方
√ 專家「 說 」
有時候你說了一大堆、說了很多次,都不如發一篇專家的文章在微信家族群裡,告訴他們「專家這麼說的」。首先教她用微信,循序漸進地讓他們學習新的、健康的知識。即使偶爾她會轉一篇震驚體文章,但是總比固步自封的好。
√ 開闊視野
婆媳/父母子女之間不只能說家庭裡短,還能聊一些國際大事。幫他們安裝抖音/頭條,讓他們多關注一些新聞事件,也會更多話題可討論,這不就加強了溝通。
“平時婆婆都不關注奧運會,那天我告訴她最近奧運會開始了,她就非常關注奧運會,到影片app上一直看,還跟我討論舉辦多久、多少金牌之類。後來美國要打阿富汗了,我又告訴她了,她就上網看,告訴我阿富汗民眾逃跑,人都掛在飛機上了...以及明星八卦之類的,也是很愛聊的。
No.5
遺 憾 圓 夢 型
父母一代年輕時候大多都是苦過來的,當時為了生活而早早地離開校園、舍下了自己的興趣和夢想,所以當老了仍有這個機會「 圓夢 」,豈不太讚了。或者因為電視上不播了,而出現看不到經典影視了,感覺遺憾的情況。
丨 處 方
√ 重返學生時代
加入網上大學/老年網上課程學習,有相當豐富的課程,如古箏、國畫、花藝、繪畫、化妝、攝影...
√ 重溫經典
幫他下載影片APP或者音樂APP、廣播APP,也可以讓他們能再重溫自己熟悉的畫面與聲音。
No.6
因 病 失 能 型
很多老人生病住院的一段時間,因為不會使用智慧手機,也只能乾巴巴地臥床。特別是當他們以後行動障礙的時候,會不會上網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身體照料,還要照顧到老人的精神需求。
丨 處 方
√ 精神娛樂
當我們行動不便的時候,我覺得手機至少是可實現的娛樂。上網消遣、購物、看劇,消磨時間、獲得快樂。
“當時奶奶住院,我買了一臺ipad給她消遣,但是她不太會,就擱置一邊了,所以還是要提早教一下”。
√ 儘可能自理
未來能自己使用智慧輪椅、智慧裝置,而不用什麼事情都依靠另一半和子女們。
“我看到街上一位老阿姨,自己開著電動輪椅,上街溜達”。
一
子女是銀髮族融入數字化生活的關鍵角色 ,需要從心態上覺得「 事不關己 」,轉變為「 份內之事 」。
幫父母融入數字時代,不僅提高了養老生活品質,也為我們以後在照顧父母方面,減輕一定的心理和照料壓力。為了更長遠的以後,主動耐心地去教吧~
也有子女不在父母身邊的情況,但其實如果子女能引起老人主觀學習的意願,告訴不同的老人,現在和以後可能10年內,他們使用手機到底能帶來什麼好處,然後幫父母弄一臺智慧手機,其實他們也會透過老夥伴之間的相處,互相學習的。
- END
文 | 大園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