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8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展了“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為此,該館從一萬餘件館藏文物中選出了29件候選文物。通過歷時3個多月的觀眾投票選出十大鎮館之寶(按得票多少排序):
1. 烏楊漢闕
大約建造於東漢末至魏晉時期的烏楊漢闕,2001年出土於忠縣烏楊鎮,砂岩石質,主闕通高5.4米,進深1.7米,是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的樓觀。
2. “巫山人”左側下顎骨化石
巫山龍骨坡是一處舊石器時代初期的古人類遺址,199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掘出的“巫山人”左側下顎骨化石最為珍貴,距今已有200萬年。
3. 鳥形尊
2002年出土於涪陵小田溪一位遠古巴人墓地的鳥形尊,通長28釐米、寬16.8釐米、高29釐米,整體呈鳥形,但具有魚嘴、鷹鼻、獸耳、鳳冠、鴿身和鴨腳奇特部位。
4. 偏將軍印章
1982年,市民劉定全在嘉陵江邊拾得這枚重108.95克的“偏將軍金印”,含金量96%。金制官印流行於漢晉時期,目前全國共發現26枚,實為稀罕之物。
5. 唐伯虎臨韓熙載夜宴圖卷
畫卷鮮麗華貴、筆觸精細,畫中並題有兩處唐的書法,是諸多臨本中的佳作。自唐伯虎繪此卷後,數百年收藏者都秘不示人,世人難得一見。參觀當日未得一見,參看下圖中左。
6. 三羊尊
1980年出土於巫山大寧河畔的三羊尊,高42.8釐米,造型和紋飾總體呈商末中原文化特徵,但模糊的地紋、粗獷的鑄造風格又表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
7. 何朝宗制觀音像
何朝宗系明代德化窯瓷雕大師,他製作的觀音像臉形飽滿大方,雙目微閉,右手撫膝趺坐,左手執如意。像體施象牙白釉,釉面溫潤如凝脂,雕塑手法細膩,線條流暢,是難得的出土文物。未拍圖,參見上上圖,在唐伯虎臨韓熙載夜宴圖卷下方。
8. 江姐遺書
江姐是中華革命兒女的典型,1949年11月14日被敵人殺害。她的遺書寫於就義前的8月,信中告誡要培養孩子的遠大理想,為建設新中國獻身,決不可嬌寵溺愛,飽含著一個革命母親對孩子的深切厚愛和殷切期望,感人之深,催人淚下,對世人的教育和啟迪作用是無法估量的。
9. 虎鈕錞於
“於”是一種古代打擊樂器,虎鈕錞於重量達30公斤,由戰國晚期巴人制作,音質優良,形體特大,有“於王”美譽。其上部的虎形鈕,栩栩如生,是巴人崇拜虎的又一重要例證。
10. 景雲碑
公元173年,東漢朐忍令雍陟於為紀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雲而立此碑,記述了景雲的祖先由楚國遷入漢中、廣漢等地,反映了三峽地區的政治、地理和移民等史實,是目前三峽地區唯一出土的漢碑,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該碑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入土,近年發掘出來後碑文等儲存十分完好,在存世的漢碑中十分罕見。
有關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的詳細介紹,可查閱2005年10月17日四川線上-華西都市報上刊發的《三峽博物館評出鎮館之寶》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