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過中秋,每逢滿月,就不得不提一位神仙姐姐,嫦娥。嫦娥奔月的神話,基本是一個“不知道不是中國人”的故事。在很多人模模糊糊的印象中,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西王母賜給丈夫的不死仙藥,便飛到月亮上去了。
但稍加細想,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嫦娥為什麼拋下丈夫選擇獨自長生不死?奔月是她意料之外還是心之嚮往?清冷的月宮算一種恩賜還是懲罰?類似的疑惑不勝列舉。
為了和這位遠在天邊卻總掛嘴邊、人設高冷卻行為古怪的女子拉近一點點距離,我們來看看嫦娥的前世故事。
最初的嫦娥
神話因為口口相傳,最初的樣貌常常和我們現在所知大相徑庭。
嫦娥最初叫做姮娥。目前可知最早記錄姮娥故事的,是一本商代的巫卜書籍《歸藏》。雖然早已散軼,但根據其他書籍的引用以及1993年出土的王家臺秦簡中的《歸藏》殘簡,有學者整理出了嫦娥奔月神話的原始文字:
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將往,而枚佔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恆我(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大意就是姮娥從西王母那裡偷來了長生不老藥,準備服食後奔向月亮。在上古崇巫的年代,重要的事情前都要占卜吉凶,於是將要動身時,她去有黃那裡進行占卜。隨後有黃告訴她,此事中途可能遇到黑暗,但是不要驚慌,結果會大吉大利。於是嫦娥決定奔月,最終飛抵了月亮,並化為一隻蟾蜍。
在《歸藏》中,沒有出現后羿,也沒說姮娥和后羿是什麼關係。這時的她純粹是一個為了長生不死而偷藥的小仙,但飛昇就飛昇吧,怎麼就變成了蟾蜍呢?
一度變成癩蛤蟆
照我們現在的理解,變成醜陋的蟾蜍絕對是一種懲罰,而在上古先人看來,卻是一件幸事。因為蟾蜍在當時被認為是月之精靈。
蟾蜍冬眠春醒的習性,令古人認為它有著死而復生的神力,而從盈到缺再到盈的月亮,也被認為有著死而復生的神秘力量。再加上蟾蜍和月亮同為夜間出沒,以及遠古母系社會對蟾蜍的生殖崇拜等影響疊加,就形成了蟾蜍是月之精靈的說法。
因此姮娥變成蟾蜍,寄託的是當時人們對長生不死、死而復生的理解。可以說,因為有了月亮和蟾蜍,才有了先民對姮娥這一角色的需求。
被強行組CP
到目前為止,我們熟知的男主角后羿還沒登場,他的出現要到秦漢時期。當時陰陽學說大興,很多神仙在這個時期被強行拉郎配,比如伏羲與女媧、西王母與東王公等。
由於后羿和姮娥的日、月神話加持,很容易也被配成了對。在東漢高誘為《淮南子》作的註解中,指明瞭“姮娥,羿妻也。”至此,嫦娥奔月的故事變得完整起來,內容比較豐富的版本大致如下:
后羿射日雖拯救了蒼生,但射掉的九個太陽,都是帝夋和日神羲和的孩子,因此羲和懷恨在心。
不久後,因為黃河神河伯欺壓百姓,后羿射瞎了他一隻眼睛。不僅如此,后羿還跟河伯的妻子洛神暗生情愫。於是河伯忍無可忍,向帝夋告狀,最終后羿被革除神籍,下放人間,妻子姮娥也一起被流放到人間。
后羿不甘心做凡人,便從崑崙山西王母那裡討來了不死之藥,打算與妻子兩人吃。但姮娥因為被下放人間而怨恨后羿,因此一個人偷偷把仙藥全吃了,由於用藥過量,長生不死變成了飛昇月宮。
這一時期,姮娥的角色比較有爭議,另有一種說法是后羿的徒弟逢蒙來偷藥,還要殺人滅口,情急之下,嫦娥只好吃了藥。無論哪一種解釋,姮娥奔月的故事都開始變得越來越有人間趣味了。
終於變回仙女
變成蟾蜍的姮娥,又是怎麼從蟾蜍再變回我們熟悉的仙女形象呢?和姮娥的母親常羲大有關係。
前面講到帝夋和日神羲和生了十個太陽兒子,其實帝夋還有另外一位妻子,就是月神常羲,她生下了十二個女兒,姮娥正是常羲的第十個女兒,代表十月。
月神常羲也叫常儀,古代儀與娥同音,久而久之常羲就變成了常娥。那麼常羲、常儀、常娥、姮娥怎麼混變成嫦娥的呢?
在唐穆宗時期,因為要避諱李恆的名諱,姮娥的姮需要改掉,這時已經訛變成常娥的常羲就成了不二人選,所以奔月神話的姮娥自然就變成常娥,後來再逐漸變為嫦娥。
隨著唐朝道家仙話和佛教故事的不斷髮展,嫦娥逐漸跳脫了古老神話中醜陋的蟾蜍形象,變回美麗的仙女,蟾宮更名為廣寒宮。原本由蟾蜍搗藥的工作也被印度月兔神話中的兔子取代,蟾蜍淪為抬藥缽的幫手,再往後發展,日益邊緣化的蟾蜍甚至因為自身的藥用特性,乾脆變成了搗藥的原料。
在唐代詩詞的流傳下,仙女版嫦娥奔月的故事開始家喻戶曉。
吳剛亂入
吳剛也是在唐朝出現的,他是一位道教人物。在唐傳奇《酉陽雜俎》中,吳剛因學仙犯下過錯,被懲罰去月亮上砍那棵怎麼也砍不倒的桂樹。基本上他與先秦時期的后羿、姮娥沒有什麼關係。
總體來看,在漢唐道家仙話和佛教傳說的改寫下,嫦娥奔月的故事越來越唯美,充滿了對天界和宇宙的美好想象。
隨著後世認知水平的提高,嫦娥奔月這樣的古老神話可能多少顯得有點古怪,但循著歷史的痕跡去讀,依舊會感到動人心趣,甚至驚心動魄。細節中不難體會到先民是如何用想象建立起一個內在的有序世界,以消除對未知的恐懼,避免精神焦慮和生存危機。這些片段、人物、動植物等意向中,蘊含著祖先強烈的情感體驗,透過文化積澱的形式,我們至今仍能感同身受。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神話》
《中國古代神話研究》
《嫦娥奔月神話背後的五個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