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很多地名都是漫長曆史的簡化與濃縮,它不僅是一個用於記錄的文字標識,更有塵封千百年的記憶。有的歷史有記載,有的則是民間口口相傳而來,如,江蘇盱眙大雲山上的“龍塘”,原來是西漢諸侯王劉非的墳墓,因被盜而挖出了一個直徑達200米的大坑,雨水倒灌就形成了水塘,但當地人並不知道這是一座被盜的王侯墓,只是稱它為“龍塘”;還有,湖北荊門的包山,其實不是山,而是一座大墳。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安徽當塗一個名叫天子墳的地方。人們不禁要問,天子墳下真的埋葬著天子嗎?可“天子墳”並無史料記載,僅是當地人的口頭叫法而已。這其中又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往事?是烈火烹油?還是腥風血雨?
不主動開挖帝王陵
2003年的一天,一個男子來到了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姑熟鎮的洞陽村,他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小村莊往日的寧靜。這個人便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他是為了洞陽村的“天子墳”而來。
關於“天子墳”的傳說,在當地由來已久,但天子墳埋葬的到底是不是天子,是哪個朝代的哪一位天子,無人知曉。
從外觀上看,傳說中的天子墳是一個大土墩,它北依十里長山,南臨姑溪河,坐北朝南,空間開闊,風景如畫,按古人的說法,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
為了摸清天子墳墓葬的情況,隨後對墓葬不同部位的土層進行了勘探,發現土墩外圍的泥土與土墩範圍內的泥土有著明顯的區別。外圍的泥土結構鬆散,而土墩內的泥土非常緊實,明顯是被人為夯實過,這便是考古中常被提到的“熟土”,也叫夯土、五花土。
由此可見,這座隆起的土墩,很有可能是一座大型墓葬的封土。
南京是六朝古都,六朝時叫建業。當塗到南京的直線距離五十多公里,是古都南京的京畿之地。結合這座墓葬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規模,它作為六朝時期高等級墓葬的可能性極大。
也就是說,洞陽村的民間傳說並非深穴來風。這座巨大的土墩,很有可能是六朝時期一座高等級貴族墓,甚至有可能真的是一座帝王墓葬。
由於對地下文物保護技術不成熟,而且,有1956年萬曆皇帝定陵發掘失敗的經驗教訓,周總理曾氣憤地說了句,百年之內“不許主動發掘帝王陵”,此話成為了考古界的基本方針,所以,天子墳的發掘工作暫且擱置。
搶救性發掘
2015年,當地政府準備在圍屏鄉一帶修建道路,規劃中的道路恰好要經過天子墳。為了更好地保護天子墳,當塗縣文物部門向安徽省文物局提出了搶救性發掘天子墳的建議。
2015年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了一支考古隊,對洞陽村的天子墳開始進行正式的發掘。
這個巨大的土墩,長約20米,寬約13米,高約10米,佔地面積有200多平方米。考古隊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一點點探尋著墓坑的具體位置和範圍。在發掘過程中,他們發現這個墓葬的規模已經超過了300平方米。而且又在墓葬現有探方的四周及南部又增加了六個探方。
考古隊先是在南邊發現了墓磚,大家分成兩組,一組在北邊繼續解剖封土,另一組在南邊繼續發掘墓道部分。一個多月後,有人突然驚呼——發現東西了,這讓所有人都非常興奮,只見泥土中有一件瓷器若隱若現。
▌唐代醬釉燈盞
瓷器是在考古工作中斷代的重要依據,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瓷器存在著不同的製作風格。透過瓷器種類和器形的差異性,便可以判斷出墓葬的年代。
這件瓷器雖然像一隻碗,但實際上是一個燈盞,胎體粗厚,胎質粗糙,器身施有醬釉,釉不及底,也稱半釉,具有典型的唐代醬釉瓷的特徵。
在墓葬中發現了唐代燈盞,難道這是唐代的墓葬?先前關於六朝貴族墓葬的推測受到了質疑。
▌東吳三足青瓷樽
不久,隨著另一件隨葬器物的出土,讓這座墓葬的年代問題更是陷入了重重迷霧當中。這是幾塊破碎的瓷器碎片,在它們出土的時候,雖然已經殘破不堪,但仍能看出它的色質與釉面的華麗。經過修復之後,這件瓷器恢復了它原有的形態。它是一個三足青瓷樽,經專家斷定,它來自六朝三國時期的東吳。這隻青瓷樽內外滿工,製造它的工匠們在瓷胎上刻出紋飾並填彩後,又在外部罩上了一層釉,這是中國最早的釉下彩工藝。它的底部刻畫著一個翩翩起舞的仙人,側面各有飛鳥和天狗。瓷樽的三足緊貼著樽的底部,造型為銜環鋪首,虎頭張嘴含馬蹄形足,顯示著威猛不凡的氣度。
三足瓷樽的出現,讓這座墓葬的年代判定又回到了之前的推測。真是一波三折。
這很有可能是一座六朝貴族墓葬。在當時能擁有這樣釉下彩瓷樽的人,地位應該相當尊貴。但有人認為這是唐代人的收藏品,作為陪葬帶入墓中。那麼,這兩種推測,到底哪一種才是正確的呢?
▌金器的疑問
在進過竟三個月的發掘後,考古專家們在發現唐代醬釉燈盞的區域中,又有了新的發現。
在墓室門前的墓道泥土中,散落著數量眾多、體積微小的金銀器,還有銅器和鐵器,共計87件。
這個發現令人震驚。
這些金器雖然體積不大,但卻涵蓋了掐絲、金箔、炸珠等工藝,做工非常精美。其中有一個造型獨特的執節金羽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在六朝的三國時期,道教在建康(南京)一帶盛行,羽人便來自道教傳說,它是一種背後長著羽翼,可以飛翔的神仙,手中拿著節杖,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1983年,在南京長崗村出土的一件六朝時期的青瓷盤口壺上,便裝飾著執節羽人的紋樣。而在天子墳中出土的這個執節金羽人,造型與長崗村青瓷盤口壺上的羽人紋樣非常相似。它的含義是道教的羽人引導墓主飛天昇仙的。
這種造型的羽人紋樣流行於漢末到六朝時期,到了唐代,這種圖案已經非常少見了。唐代的人選擇六朝時期的紋樣製作裝飾品,是不太可能的。
執節金羽人的出現,讓專家們的判斷再一次發生了改變。天子墳極有可能是六朝時期的墓葬,但如果真得如此,為何會出現唐代的燈盞呢?
▌唐代盜洞
隨著墓葬逐漸浮現在人們的眼前,考古專家們不放過任何一處細節,對墓葬進行了全面仔細地檢視,猶如體檢一般,探尋著隱藏在其中的秘密。專家們發現,在出土唐代燈盞的區域,緊挨著封門牆。封面牆的作用,是在安葬墓主之後,隔絕墓室與墓道的。讓人驚訝的是,這道封門牆早已被破壞,露出了足有一人多高的縫隙。
封門牆前面的這塊區域,也就是發現唐代燈盞和出土金銀器的地方,當中的填土顏色與墓道的其他部分有著明顯的差異,形狀也不規則,這是怎麼回事呢?
考古專家透過研究發現,這些土是盜墓賊從墓葬上方打盜洞時掉落下來的地表土。而那個唐代醬釉燈盞正是盜墓者用來照明的燈具。
至此,墓葬的年代被再次鎖定在了六朝時期。但這裡並非墓室,而是墓室的門口,為何會出現數量如此之多的金銀器呢?盜墓者又為何不把這些金銀器帶走呢?
專家們對盜洞區域的每一個細節都進行了認真地勘察,在結合金銀器出土的位置進行分析之後,終於找到了答案。
原來,這些小件的金銀器應該是從大件金銀器上散落下來的。盜墓者把它從墓室中取出來以後,由於年代久遠,這件器物的結構發生了變化,不再像當年新下葬時那麼緊密了,在晃動和抓拿並順繩索向上攀爬的過程中,又產生了碰撞和擠壓,有的零件就掉落了下來。盜墓者在進洞時會落下一些土,而在出洞時又會掉落下一些土,正好把散落的小件金器給掩埋了。而這些土是盜洞口的土,所以與墓室內部的土壤差異明顯。
而正是由於這次被盜,對墓葬的整體結構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從而導致墓室頂部的塌坍,墓室中灌滿了淤土。
▌三國四隅券進式墓葬
經過一年的發掘,墓室中的淤土被逐漸清理,墓道、墓門、甬道、前後墓室,開始顯露出輪廓。
被盜墓賊破壞的封門牆,從泥土中被一點一點剝出,這座墓葬的全貌終於清晰地展現在考古隊員的眼前。
這是一座穹頂結構的磚室墓,有前後墓室和雙耳室,墓坑全長33米,最寬處有13米,帶有兩條斜坡式墓道。唐代盜洞就在墓道內緊貼封門的地方。穿過被盜墓賊破壞的封門,便進入了墓葬的前室。它的底部有兩層方磚砌成的長方形祭臺,左右各有一個耳室。在後室中原本用來安放的棺槨,已不見蹤影。
形制是判定墓葬規格的首要因素,這座墓葬是四隅券進式前後室穹窿頂結構,是三國時期最高規格的墓葬形制。
由於秦漢時期帝王和諸侯顯貴們都用“黃腸題湊”作為葬具以顯身份的尊貴,這也是最高規格的墓葬形式。“黃腸題湊”是由柏木做成,所用木材太多,有時一套棺槨甚至要砍倒一片森林,而柏木生長週期長,後來漸漸發展到無木可用的地步,於是就用黃腸石代替,再後來就開始用磚代替黃腸石了。到西漢中期磚室墓開始流行,併成為兩漢時代主要的墓葬形制。
四隅券進式穹窿結構磚室墓,這一形制出現較晚,自三國時代的晚期開始流行。這座墓葬建造方式非常獨特,由墓室四角各起四分之一圓弧,向中間部分合攏,形成圓形的穹頂。這種結構不僅可以使墓室的高度、跨度加大,而且更加牢固美觀。
天子墳所處的地理位置,正是六朝貴族墓葬分佈較多的地區,在它的西北16公里處,曾發現過三國東吳左大司馬朱然墓。朱然墓的墓葬形制和墓室結構與天子墳相似。而在距天子墳東北51公里的南京曾出土了迄今規模最大的東吳墓,其墓葬形制,墓室結構和天子墳非常接近。這三座磚墓都有甬道、前室、墓道、後室。墓室內鋪的地磚,採用人字紋鋪砌。頂部則採用了四隅券進式穹窿頂。
據此,專家們確認,這座天子墳就是三國時期東吳的貴族墓葬。但是東吳哪個時期的墓葬,是不是東吳帝王的墓葬等問題,一時還沒有答案。
▌“永安四年”紀年墓磚
與此同時,專家們的考古研究正在全面展開。為了全面記錄這座墓葬的每一個細節,他們開始對這座墓葬的各個部分進行拓片。在對封門牆進行拓片的時候,考古隊員發現一塊墓磚上有文字——永安四年,這成為判斷這座墓葬年代的最直接證據。
“永安”這個年號,曾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多次,孫吳景帝,西晉惠帝,北涼沮渠蒙遜,北魏孝莊帝,西夏夏崇宗,都曾用“永安”作為年號。但西晉惠帝“永安”年號用了不到一年。北涼、北魏和西夏的疆域也遠隔千里。因此,專家們認為,這塊紀年墓磚上面的“永安四年”極有可能是孫吳景帝的年號,也就是公元261年。
墓磚的製造,一般總早於墓葬建造的時間,一般人家會使用或購買前人的墓磚,這樣的墓磚便不能作為斷代的依據。因此,出現在墓磚上的紀年未必是墓葬準確的紀年,可能僅僅是制磚的年代。而權貴墓葬、帝王陵寢的情況比較特殊,歷代權貴、帝王往往會為造墓而專門燒製墓磚,這樣制磚和造墓的時間會比較接近。這座有“永安四年”紀年的墓葬建造年代,應該在永安四年以後,也就是公元261年以後。
墓主身份尊貴,墓磚應該是為造墓而專門燒製,不會與墓葬年代相差太遠。因此,它晚於公元249年的朱然墓,與江寧上坊東吳大墓建造的年代比較接近。
在發掘出墓葬全貌,找到紀年墓磚之後,考古專家終於可以對“天子墳”的墓葬年代作出最後的判定。根據形制規模,同時結合這座墓葬的年代,考古專家判斷,這是一座永安年間高規格的東吳大墓,很有可能是東吳皇族。
▌九鼎八簋,帝王禮制
天子墳的年代已經可以斷定,但這座墳裡真的埋葬著天子嗎?
隨著181件隨葬品的出土和修復,是否能一步步解開天子墳隱藏的秘密。這位身份顯赫的墓主究竟是誰?
在這181件隨葬品中,有金器、陶器、瓷器,顯示著墓主人尊貴的身份。其中的金器,造型精美,工藝精湛,令人驚歎不已,比如一件掐絲金龍頭,就結合了多種工藝。墓中出土有九隻陶鼎,大小形態一致,雙耳豎立,三足細長,造型非常優雅。還有八隻碗狀的簋,與鼎搭配形成組合,是非常重要的禮器。九鼎八簋的陶製禮器,有著特殊的含義。九鼎八簋是西周時期,周天子的規制。而天子墳出土了九鼎八簋,墓葬極有可能是帝王規制,或者說這座墓葬就是當地人說的“天了墳”。
九鼎八簋:
傳說夏禹曾收九隻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興,九鼎又遷於周都洛邑。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從此,"九鼎八簋"成為中央政權的象徵。
而正是這些盜墓賊不屑一顧的不值錢的陶器,成了墓主人身份確認的重要依據。可天子墳埋葬的究竟是哪一位天子呢?
天子墳所在的當塗縣洞陽村,在三國時期是東吳的屬地,它距離當時的都城建業很近,是東吳的京畿之地,這裡分佈著許多東吳貴族的墓葬。
吳景帝孫休
明朝嘉靖十年纂修的《太平府志》稱,吳景帝陵在縣東,名洞陽。因此,天子墳很有可能是三國時期東吳吳景帝的墓葬。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但很少有人熟悉吳景帝。
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公元252年,東吳的第一位皇帝孫權病逝,年僅10歲的孫亮登基為帝。公元258年,孫亮被廢,孫權的第六子孫休登基,他就是吳景帝。
東吳統治的時間總共有51年,前後歷四帝,吳景帝是第三代帝王。
除了《太平府志》中對孫休陵墓的記載外,宋地理學名著《輿地紀勝》中也有“吳景帝陵在當塗縣東二十五里”的記錄。但僅憑文獻記載還不能證明“天子墳”就是孫休的陵墓。
為了獲得更有力的證據,考古專家們展開了進一步的發掘和研究,很快他們在墓土剖面和封門上發現了玄機:墓道兩邊的填土顏色完全不同,封門磚的砌法和磚形也不一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這說明天子墳墓道和封門都曾被開啟過,然後又被填埋和修復,這就是考古學上所說的“二次封門”和“二次墓道”。
朱皇后
據《三國志》記載,孫休“朱夫人甘露元年七月見逼薨,合葬於定陵”,所以定陵是孫休和朱夫人的合葬墓。
公元264年,年僅30歲的吳景帝孫休突然離世,23歲的孫皓登基。但孫皓專權暴虐。公元265年七月,孫皓逼死了孫休的夫人朱皇后,此時距離吳景帝去世僅一年。後人將孫休的陵墓開啟,將朱皇后葬入其中。
二次墓道和二次封門的發現,大大提高了天子墳與孫休定陵的相似程度。但是,仍不能直接證明這就是孫休的墓葬。
專家們最終把目光聚集在了一件看似普通的隨葬品上——一塊漆器殘片。這塊漆器殘片是出土文物中為數極少有文字的物件,對墓主人身份的考證至關重要。殘片上有一段殘缺不全的文字:“......永安三年......七寸鐵鏡合八枚......”等字樣。
永安正是吳景帝孫休的年號,“永安三年”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這件隨葬品正是孫休在位的時候被製造和使用的。而這塊漆皮是來自一個鏡盒。“七寸鐵鏡合八枚”,這和《魏書》記載的魏國皇后的規制是一致的。
據收錄了魏武帝曹操著述的《曹操集》中記載,當時供皇后使用的鐵鏡應為“七寸”。也就是說,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即公元260年,這個鏡盒被一位皇后所使用,而當時與其身份相符的只有一人,就是孫休的夫人朱皇后。
至此,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一點點吻合,歷史的真相被一點點拼合還原。當塗天子墳,極有可能就是三國時期吳景帝孫休與夫人合葬的定陵。而墓道上散落的小件金飾,有可能是皇后龍鳳冠上的配件。令人遺憾的是,珍貴的龍鳳冠不知所蹤。
這座傳說中的天子墳,在漫長的歲月中幾經盜掘,歷盡滄桑,卻仍留下了令世人驚歎的豐富寶藏。江海橫流,物是人非,一代帝王早已化為塵土。他的權力,他的慾望,他的三宮嬪妃愛恨情仇,一切的一切到頭來不過一抔黃土。一覺一夢一空。
天子墳出土的部分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