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火爆程度毋庸置疑。時光飛逝,86版《西遊記》時至今日仍有強大的“造梗能力”,使其在網路亞文化中依然佔據一席之地。
《西遊記》中,為了突出求取真經的難度,作者特意給出“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設定,使得取經路上的各路妖怪都對“唐僧肉”趨之若鶩。奇怪的是,在談及“如何吃唐僧肉”的問題時,各路妖怪卻出奇地一致,認為唐僧肉應該“蒸著吃”。
唐僧肉究竟該怎麼吃,還要以小說《西遊記》為主。為此,有人特意查詢了《西遊記》原著,發現書中共有6路妖怪,分15次明確提到了唐僧肉的吃法,其中大多數妖怪(青獅精、白象精、金翅大鵬、紅孩兒、白骨精和蜘蛛精)都堅定地認為,唐僧應該蒸著吃。
更有甚者,在“三打白骨精”的相關章節中,唐僧自己也說過:
“我命在天,該哪個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不為過”。
可見,就連唐僧自己也覺得,“蒸著吃自己”,是由於“煮著吃自己”的做法;至於其它吃法,似乎也不太上得了檯面。
除了蒸著吃以外,書中對唐僧提出了不同吃法的,主要是三隻犀牛精,他們認為,唐僧應當:
“洗剝了衣裳,汲湍中清水洗淨,算計要細切細銼,著酥合香油煎吃”。
既然《西遊記》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唐代,那麼,按照唐人飲食文化,唐代妖怪真的有可能偏愛蒸肉嗎?
如果《西遊記》中的妖怪,抓到唐僧後如果能發揮“獸性”立馬吃了,估計就不會有後面的故事了。但是,變成人形的妖怪,在吃唐僧肉這件事上,儀式感很強,基本遵從了人類社會的飲食文明。在《西遊記》原著中,金翅大鵬曾說:
“此物比不得那愚夫俗子,拿了可以當飯。此是上邦稀奇之物,必須待天陰閒暇之時,拿他出來,整制精潔,猜枚行令,細吹細打地吃方可”。
可見,在金翅大鵬眼中,吃唐僧肉不僅需要擇吉時(天陰閒暇之時),還需要講究精緻(整制精潔),順便配上好酒(猜枚行令),再加上點音樂(細吹細打)。這哪是單純吃唐僧肉,明明吃的是“儀式感”。
那麼,在吃飯時講究“儀式感”,就一定要蒸制嗎?
實際上,早在先秦文獻《詩經》中,蒸制方法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就有十分獨特的地位。在先秦祭祀時,敬神的食物就多采用蒸制,這樣往往可以使食物的香氣與蒸汽升騰,乃至佈滿祭祀場所,營造出整個祭祀過程的“儀式感”(“卬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按照清人《詩經原始》的解釋,蒸制食物散發出的香氣與蒸汽可以使人與神由氣相通(“宗廟之祭,取蕭合膟膋爇之,使臭達牆屋也,此亦氣相感也”),達到人神交流的目的。因此,強調吃唐僧肉時的“儀式感”,就是唐僧必須要蒸著吃的首要原因。
唐人的祭祀飲食文化承自先秦,在祭祀所選用的肉類上往往以“三牲“(牛、羊、豕)為主。根據清人在《十三經注疏》裡的研究,唐人對祭食十分講究,如對不同的祭祀物件要選取不同毛色的動物,這些動物的毛色還必須是純色,不能雜間其他顏色(“昊天上帝,蒼犢;五方帝,方色犢;大明,青犢……”),標準十分嚴苛。
除了注重毛色以外,唐人還十分重視祭祀犧牲的體質。在唐人祭典中,有專門的太僕寺來負責挑選祭食。在太僕寺的官員看來,倘若要祭祀天地,則必須用十分肉嫩的幼牲(“凡祀天地之牲,角繭栗”)。所謂的“角繭栗”,實際上就是牛角尚如蠶繭一般的小牛。根據筆者多年食用潮汕牛肉的經驗,這種幼牛的肉質十分滑嫩,嚐起來夠口感極佳。當然,唯有透過蒸制這類簡單樸素的做法,才能凸顯出食材本身極為嫩滑的特點,這也是為什麼唐僧肉必須蒸制的第二個原因。
另外,按照《冊府元龜》的記載,唐人在選擇祭祀食物時還往往十分注重乾淨。例如,在唐代皇帝下達有關祭祀的詔書中,就多次親自強調食物必須保持乾淨(“務在修潔”、“務崇嚴潔”、“務從精潔”)。唐人認為,保持祭祀食物乾淨是人們敬重鬼神的方式。此外,除了保持祭品的清潔以外,在唐人看來,保持祭品的完整性也十分重要,祭品的完整程度也表明人對神的尊敬程度。因此,正是出於對保持唐僧肉乾淨和完整的考慮,蒸著吃唐僧肉也是最好的吃法。
此外,根據清人在《十三經注疏》中的研究,按照唐人祭祀活動的標準禮節,在讓神靈享用犧牲之前,往往首先要選定良辰吉日,稱之為“卜日”。在透過“卜日”定下了良辰吉日後,祭祀者則要進行齋戒,在齋戒數日之後方可行動。當然,在各類祭品中,酒也是不可少的,但要選用味薄清淡的酒,來表達對神靈的敬意(“酒澧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貴五味之本也”)。
歸納來看,唐人在祭祀選用食物方面,同樣需要選定良辰吉日,且講究食物的精緻整潔,並配上好酒並加以奏樂,這與金翅大鵬想象中吃唐僧肉的方式完全一致(“待天陰閒暇之時,拿他出來,整制精潔,猜枚行令,細吹細打的吃方可”)。
可見,吃唐僧肉並不是單純的“吃肉”,還要充分考慮到吃肉時的禮儀,講究所謂的“儀式感”。不得不說,正是這套禮儀,給了孫悟空營救時間,救了唐僧一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