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經工作的很多人參加高考的時候,實行的都是文理分科,從文科或者理科中挑選自己擅長的一項進行系統的學習,然後參加文理科的考試,以這個成績進入大學學習。
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分科的模式也受到了衝擊,它的弊端也被很多人指了出來,如今有些地方已經取消了文理分科,漸漸地弱化了這兩科之間的區別,之所以這樣是擔心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固化思維,清華教授彭林痛呼: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社會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緻,每個人只需要承擔很小範圍內的工作,優點很明顯,就像流水線的工人一樣,專注於只做一件事情,就能夠把這件事情做得越來越好,而缺點也已經漸漸暴露出來,長期停留在自己熟悉的這一領域,其他方面的知識掌握的就會越來越少。
曾經有一個街頭採訪,當時訪問的是一群年輕人,看年齡應該都正在上大學的年紀,問到他們一個問題,我們國家面積最大的省份是哪一個?
這群年輕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答案五花八門,真正答對的卻非常少,甚至還有個年輕人說出面積最大的省份竟然是上海,我們國家到底有哪些省份都已經弄不清楚了。
這種基礎知識的缺失其實已經非常普遍了,清華教授也是看到了這一點。他才稱中國人已經陷入了群體性迷失,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掌握了非常多的知識,但實際上一些常識都已經忘記了,中國人都已經進入了半人時代。
半人時代
半人從表面意思來說,就是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這種不完整不僅是體現在身體上面,而是指精神層面的不完整,這個詞其實由來已久,最早在清朝晚期就有梁啟超先生提出來了。他當時提出這個詞也是為了批判當時國內將各個學科進行細緻劃分的教育現象。
他認為將文理分科只會讓學生們學習的知識非常片面,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絡非常緊密,應該進行系統完整地學習,才能夠真正將知識掌握在手中,而不是為了參加一次兩次的考試,取得好成績,學的知識面越狹窄,掌握的也不會很透徹,最終甚至會出現科技和人文分離的情況。
讓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半人,有的人雖然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卻缺乏了人文關懷的精神;或者出現一部分人每天只知道談一些理想化的人文狀況,卻對科學研究沒有任何的瞭解,這兩種半人對於整個社會進步都會產生巨大的阻礙。
放到如今來說,就是文科的學生不僅要了解文學方面的知識,還要懂一些數理化的內容,而理科學生不僅僅因為要做科學研究,也要了解天文地理之類的文化知識。
半人時代在我們國內已經非常普及了,甚至我們對高等學府也有了固有的印象,文科最好的學校就是北大,理科最好的就是清華,如今教育界也開始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改革。各大高校努力發展,希望能夠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完人。
如何成為完人?
我們國家建立的時間並不是很久,很多領域都處於摸索時期,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我們國家如今也在推行教育改革,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進行轉變,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成為完人。
高考改革也進行了一次次的嘗試,在南方地區已經廢除了文理分科,開始推行3+2的形式,透過這種努力能讓我們國家的人們逃脫半人時代,努力發展成為完人,高考改革只是第一步。
想要成為完人,在大學學習期間也要繼續努力,各個高校應該給學生創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時候也能夠接觸到人文方面的知識,中國文化傳承千年,值得銘記和推廣的內容非常多。
只有更好的繼承中國文化,才能夠更好的為國家服務,將祖國建設得更美好。
對於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也需要進一步的弘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打擊社會上金錢至上的觀念。
鼓勵年輕人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對於人們的成就,不僅僅要看他賺取的錢財,更應該看他對於社會的貢獻。
結語
如今我們國家需要更多的是兼具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術的人才,我們國家也急需要從半人時代進入到完人時代,雖然這條路必然十分難走,但我們一定要從這種群體性迷失中脫離出來,堅持下去一定能夠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