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 曾慧玲
“鴨新型呼腸孤病毒可感染大部分畜禽,該病且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主要在春冬季節多發。”9月16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淑堅在第30屆廣東畜牧獸醫科技大會上分享《鴨新型呼腸孤病毒病流⾏特點及綜合防控措施》主題報告時強調。
鴨新型呼腸孤病毒發病率高達32.5%
據瞭解,20世紀60年代初,便從人和動物的呼吸道或腸道中分離出了呼腸孤病毒。該病毒能使人、畜、禽、水生生物、昆蟲、植物等致病。黃淑堅介紹,輪狀病毒、羊藍舌病病毒、非洲馬瘟病病毒、禽呼腸孤病毒等都會引起畜禽產生呼腸孤病毒。
具體分析禽呼腸孤病毒病發現,宿主不同,引起臨床表現也大不相同。黃淑堅在會上詳細比較了禽呼腸孤病毒在雞源和⽔禽源兩大宿主上呈現的症狀,見下圖。
在會上,黃淑堅更進一步地介紹了水禽源兩種基因型在鴨子身上所表現的症狀。其中,水禽源ARV基因1型會引起番鴨呼腸孤病毒,出現肝⽩點病,不過該病只侵害番鴨;而水禽源ARV基因2型會引起鴨新型呼腸孤病毒,使得番鴨、半番鴨等“新肝病”,肝臟不同程度點出現斑塊狀出⾎和壞死、脾臟腫大壞死、心臟和法氏囊出血等,也可導致鵝發⽣出血性壞死性肝炎和櫻桃谷鴨、麻鴨發生鴨脾壞死病,還可以透過⽔平傳播(消化道)和垂直傳播。
黃淑堅強調,當前主要以基因2型的鴨新型呼腸孤病毒病流行為主,在福建、⼴東、⼴⻄、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江⻄、江蘇、河北等大部分地區均出現過,番鴨、半番鴨、北京鴨、麻鴨、櫻桃⾕鴨、鵝等動物均易感,以番鴨危害最⼤,會導致鴨子⽣⻓發育遲緩,且導致免疫抑制,極易誘發細菌(如鴨⼤腸桿菌、鴨疫⾥默⽒菌)嚴重的繼發或混合感染。而且,該病無明顯季節性,⼀年四季均可發⽣,但主要在冬春季節多發;發病⽇齡越⼩,發病率、死亡率越⾼。整體上,該病的發病⽇齡主要為6-25⽇齡,其中以7⽇齡居多,病程5-7天,發病率為5%-32.5%,病死率4%-20%。
鴨新型呼腸孤病毒的應對之道
為了更好地診斷鴨新型呼腸孤病毒,黃淑堅分享了三種診斷方法:一是NDRV實時熒光定量RT-PCR⽅法,靈敏度是普通RT-PCR的100倍;二是NDRV與MDRV雙重RT-PCR⽅法;三是NDRV鈣⻩綠素視覺化RT-LAMP方法。黃淑堅認為,NDRV RT-LAMP兩種⽅法特異性強、敏感性⾼、耗時短、操作簡便、檢測更安全、容易判斷結果。⽬前RT-LAMP反應產物的檢測中,熒光檢測最具優勢,常⽤的有SYBR Green、HNB以及鈣⻩綠素。
除此以外,黃淑堅還分別從預防和控制兩個角度分享了鴨新型呼腸孤病毒的綜合防控方法。
首先,要從四方面著手做好預防工作:一要做好常規⽣物安全防控措施,加強消毒,不從疫區場引進雛苗;二要做好保溫,儘量採取離地⽹上飼養模式,提供充⾜、⼲淨飲⽔,減少或避免接觸糞便或汙染的⽔源;三要在種鴨開產前⼀⽉和半個⽉免疫分離株滅活苗,其後代獲得保護;四要在雛鴨出⽣後,可⽴即飲⽔或注射弱毒苗,或5⽇齡注射⾼免抗體。
其次,一旦發病,要從兩方面進行控制:一方面,發病鴨要及時注射相應毒型⾼免抗體或⾼免⾎清;另一方面,發病早期患鴨透過及時補充維⽣素、專業電解質、葡萄糖,使⽤⼀些抗菌素(如丁胺卡那黴素等)注射以及抗病毒中藥顆粒,可以有效地減少死亡鴨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