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農村都遺留下來一些難以改變的習俗,現在的年輕人正在試圖打破,付出的代價究竟有多少?他們會面臨多少心酸和無奈?老周用自己的真實事例和感觸為更多的年輕人解惑。
千百年以來,農村老人去世,整個家族都會一聚在一起出主意想辦法,將紅白喜事辦得風光無限,展示整個家族的威望和向心力,外姓的鄰居,甚至於整個村民組、村委會,甚至於一條溝、一面坡的人都會被安排到不同的崗位幫忙,一方面是習俗,一方面是各求所需。但是,現在的80後至00後似乎把這一切看得很淡,即便有空也懶得參與,更別說遠在千里之外的農民工了,他們更不願意回去,這是咋回事?這樣做好嗎?會有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形成大規模用工來操辦紅白喜事的原因起源於家族族長的一種管理模式,也正是因為村裡的大事小事都需要有威望的人去操辦,才奠定了這些人的地位。他們利用自己的能力和獲得的威望,其權利會受到每家每戶的擁護。後來,這種模式就發展到一個小的區域,因為用工問題,特別是山區抬棺材上山的路都很難走,最少需要32個人輪換抬,也需要其他人拉縴繩和從後面輔助,還需要拿紙紮和花圈等,內務的燒火做飯、道場、唱孝歌更需要幾十個人,通常需要100人以上,一個村民小組的勞動力都不夠用,所以才自發的形成了很大規模的互助組織。
在山區,基本上是近親連家起營,同姓氏每家兩個勞動力,其他家庭必須固定一個勞動力。如果家裡沒人或者不在家,可以自己從遠處花錢請人代勞。約定成俗以後,再也無人可以打破這個規矩,因為每個家庭都會有老人,自己以後也會老,必須要有人抬上山。
說說題外話,那就是農村60歲以上幫忙,其他人並不會認為算作勞動力。我的父親自從21歲開始主事各種紅白喜事,幾乎家家戶戶都是從一開始到最後,在他72歲去世以前都一直是主事(商洛市稱之為督管)。我因為常年在外地,很少回家,幫忙的次數有限。在父親去世以後,請了主事安排人力,就有5個人以身體不好唯有推脫,我只有找朋友和同事補缺。幫忙的很多人在別人家都是按時到崗,但在這個節骨眼上,不是遲到就是早退,令人非常不爽。有些老年人還有意無意地說我平時不幫忙才會有這樣的結果,把我氣得不輕。事情結束以後,還有人說讓我以後準時回來幫忙,否則可能一個人都不會有。我壓制不住衝動,當著大夥直接宣佈:“我不可能每次都回來,老孃去世,我不會麻煩任何一位幫忙,我會在縣城給老媽租房,老了請城裡職業抬喪隊拉回來土葬。”
沒想到,我的這句話引起了大多數人的議論,他們認為我打破了規矩,以後有我好看的。我的老孃已經在縣城呆了8年,現在臥床不起3年了,我早已經聯絡好了縣城紅白理事會,在縣城舉行告別儀式。到時候用汽車將棺材拉回家,不準備在家裡燒開水,更別說做飯了。
現在的年輕人不回家給紅白喜事幫忙,可能是因為以下原因:
1.家裡有老年人,他們一直在給別人家幫忙,到時候完全可以請到幫工。對於這種情況,如果發生我面臨的問題到時候,很可能就麻煩了。
2.年輕人早就不想在偏僻的農村生活了,他們早就在積蓄資金,在幾年以內會搬到城市居住,也會將父母安排在城市周邊的公墓或者在郊區購買墳地,便利於後代祭祖。
3.期望農村也能儘早成立紅白理事會。如今已經開始流行移動廚房,有專門的人承包紅白喜事的吃飯問題,不需要任何人幫忙。如今已經有了樂團,可以連續舉行音樂晚會,甚至於有人專門哭喪,不需要專門唱孝歌或者做法事。如果一個村成立一個紅白喜事,有專門的場地安置親友和鄰居,就不需要請工了。紅白喜事也會有專門的人抬喪,即便是沒有,也會有人自發的組織專業的打工服務,這和建築公司沒有任何區別。
農村以後會逐步減少紅白喜事用工,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原來蓋土房的時候都是每天清熱打牆和擔土,才開始蓋磚木結構的時候也是用錢請大工做牆,請本地人免費做小工,後來發展為樓頂請機械和專業人士做,再後來就是連工帶料一起承包,或者自己採購原材料,包工承包建築工程。
老人去世,完全可以啟用蓋房子的方法,減輕外出打工的農民負擔。當然,親朋好友去世,該送最後一程的還是需要回來的,但是性質上已經發生了改變。
但願農村越來越好,農民負擔越來越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