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想必都有曬穀子的經歷,尤其是農忙時節,忙碌起來,甚至還叫家中的小孩子一塊兒幫著幹農活。一家人有說有笑的在太陽底下幹著活,忙不過來甚至叫上親戚幫忙,一天就在太陽底下與親友邊幹農活邊聊家常中度過,忙得不亦樂乎,這個也是許多小孩子的“噩夢”,卻也是農村孩子回不去的童年......
一般收穫後的稻子,在打穀機加工後,會放到路邊或者空曠的地方晾曬,天氣好的話曬上四五天,拿起穀子咬一口,硬邦邦咬不動就可以打包儲存起來了。
民間流傳著“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這樣的講法,實際上這也是老百姓歷經長期的觀察總結得出來的實踐經驗,漸漸地被大家流傳開來,慢慢演化變成了民間俗語。那麼這一句話究竟是否有道理?想必絕大多數農村朋友都見過曬穀子,但極少見過有人曬米的,實際上 這也是有緣故的。首先大家應該瞭解,稻子是在田間生長髮育的,稻子成熟收穫時,它是較為潮溼的。為了更好地便於儲存以及防止稻子在潮溼的條件下長黴。因而,大家通常會將收穫後的稻子進行晾乾,將稻子表層上的水份晾乾,隨後再儲存起來。這樣的稻子存起來以後就不易產生黴變,儲放的時間也更久。
那為什麼不可以直接將全部稻子裡邊的米取出來呢?實際上 通常大家收穫完稻子情況下,只能將一部分家用的稻子去殼,絕大多數稻子是儲存起來的,有的拿出去出售,有的可以存起來等食用時再去殼。其實稻殼對米實際上是有個保護的功能,使得米不易黴變和變碎,與此同時也具有防汙防蟲的功能。因而絕大多數人通常都是用穀粒的形式儲存的,而極少將全部稻子去殼變成米儲存的。
那麼為什麼說“曬米虧不起”呢?實際上假如儲存米的條件不太好也是非常容易出現問題的,例如非常容易吸溼受潮,也有可能在米中生長小小的米蟲,因而必須要高度重視米的儲存條件。而即使米略微有點兒吸溼受潮,大家也極少可能直接拿出來曬的。
這有幾個原因,
一是暴曬後的米再煮起來口感非常差;
二是大家覺得爆曬以後的大米營養價值也會遺失;
還有便是曬米以後,取回來以後帶有沙土和塵土,不易清洗;
最後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緣故,那便是爆曬以後的米非常容易粉碎,而碎米的價格比完整大米的價格要低得多,因而才會有“曬米虧不起”的講法。一般如果大米不幸受潮了,勤勞聰慧的勞動人民會將大米曬乾後煮了給牲畜吃。
“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是長期的生活經歷得出來的結論,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所以大家通常只曬稻子而極少直接曬米的。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點贊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