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泡茶的人可以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茶水冷卻後會在空氣-水介面形成一層薄膜。這層表面薄膜脆而略帶虹彩,當它受到干擾時會像浮冰一樣破裂。在日常喝茶人的眼中,這層薄膜似乎是隨機存在的。但是,在科學家的實驗中,水的硬度、PH值、茶濃度和沖泡溫度等因素都會影響這層膜的形成。
早期,人們普遍認為茶水錶面的薄膜來自於茶葉中的蠟質塗層。但是,在實驗室的條件下,可以對茶葉進行處理,清除掉它上面的塗層,結果茶水中還是出現了這層薄膜。這項實驗表明,蠟質塗層並不是茶水形成薄膜的主要因素。
後來,科學家專注於茶水薄膜的化學組成和物理厚度,然後根據傳輸現象和PH值來預測這些薄膜。結果表明,茶膜由氧化的茶多酚、碳酸鈣和其它形式的鹽組成。當我們使用完全純淨的水來泡茶時,冷卻後這層薄膜並不會出現。
水質的好壞可以根據多種性質來進行推斷,其中我們較為常見的是PH值和硬度。水中溶解的碳酸鈣含量是判斷水硬度的主要考量,當每升水中碳酸鈣的含量低於60毫克時,它被歸類為軟水。每升水含碳酸鈣61-120毫克則是中等硬度,121-180毫克則是硬水,超過180毫克更是超硬水。
雖然水已經被證明能影響茶的口感,但大多數人喝茶還是選擇使用當地的自來水。自來水的硬度每個地區都略有不同,這取決於當地水的來源以及處理方式。當我們泡茶時,理想的碳酸鈣濃度為每升水17到68毫克,低於這個值,茶水會顯得略微苦澀,高於120毫克,茶的風味會減少。
我們已知茶膜由主要由氧化多酚、鹽和碳酸鈣組成,而降低水的PH值有利於從茶葉中提取茶黃素,茶黃素也是一種多酚,因此降低水的PH值也有利於薄膜的形成。但是,在較低PH值的情況下,這層膜的厚度是更薄的,因為鈣離子會與酸產生絡合。
所以,流傳著這麼一個說法,好水泡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