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的一項新研究,“病毒式傳播”的朗朗上口歌曲被下載傳播與實際病毒的傳播非常相似。
這些資料是在流媒體音樂時代之前收集的,但研究結果表明,一些歌曲具有徹頭徹尾的傳染性,類似於病原體的方式從一個宿主跳到另一個宿主。
當研究人員跟蹤 2007 年至 2014 年期間從諾基亞手機下載的歌曲時,他們發現一些曲調傳播非常適合傳染病的常見模型,即易感-感染-恢復 SIR( susceptible-infectious-recovered) 模型。
由此產生的流行曲線讓團隊認為,疾病和歌曲的傳播可能存在類似的社會機制。
“流行歌曲經常被描述為‘病毒式’或‘朗朗上口’,好像它們可以‘感染’人一樣;也許這種描述比以前認識的更貼切,”作者寫道。
“事實上,我們在這項研究中檢查的許多流行歌曲的下載時間序列在形狀上與傳染病的時間序列相似。”
運用SIR 模型是為了突出疾病傳播背後的潛在機制,這意味著我們也可以使用它對流行音樂進行類似的推斷。
乍一聽,這可能是一個瘋狂的想法,但研究人員已經假設了一段時間。
雖然音樂曲調的內在性質可能會使其更容易“走紅”,但新興研究表明,群體的結構也會影響歌曲的受歡迎程度。
例如,在過去的研究中,當為不同的群體播放同一組音樂時,很難預測哪首歌最受歡迎。
神經影像學研究還發現,青少年在聽取其他人的意見時可能會改變他們對一首歌的看法。
這兩方面的研究都表明,只有當歌曲本身具有足夠的感染力並且存在合適的社會條件時,曲調才會流行。
例如,在當前的研究中,當研究人員比較各種型別的歌曲時,他們確定了粉絲之間不同型別的下載和音樂分享行為。
例如,儘管流行音樂被認為是最流行的,但電子音樂流派的歌曲似乎在英國流行並“傳播”得最快。
作者認為這是因為電子樂迷是一個對耳蟲(洗腦神曲)更“敏感的群體”。因為它是一個更小眾的流派,電子樂的粉絲可能聯絡緊密,這使得引人入勝的曲調從一個主持人跳到另一個主持人,比流行音樂等更廣受歡迎的流派要容易得多。
結果是電子樂的熱門歌曲經歷了更短、更快的流行,“這意味著這些歌曲似乎比其他流派的歌曲更受歡迎,並更快地燒燬他們的易感人群。”
當傳染性病毒透過緊密聯絡的社群傳播時,會發生類似的事情。首先,它透過社互動動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然後,當易感個體池耗盡時,它達到頂峰並開始下降。
“在疾病流行結束時,很大一部分人會感染這種疾病,”作者解釋說,“而在熱門歌曲的極端流行期結束時,很大一部分人會認識到那首歌。”
作者希望更多的研究人員開始使用簡單的 SIR 模型,不僅可以探索疾病的傳染性,還可以探索音樂的傳染性。
該研究發表在《皇家學會會刊 A》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