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其名稱來自Ignoble(不名譽的)和Nobel Prize(諾貝爾獎)的結合。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評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從1991年開始,每年頒獎一次。
入選“搞笑”版諾貝爾獎的科學成果必須不同尋常,能激發人們對科學、醫學和技術的興趣。頒獎儀式每年十月,在諾貝爾獎頒獎前一至兩週舉行,地點為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Sanders Theater)
近日第 31 次“ 首屆搞笑諾貝爾獎(The 31st First Annual Ig Nobel Prize Ceremony )” 公佈2021獲獎名單,引發眾多關注。
至於你要問為什麼每年都是首屆?那你一定是沒關注去年前年的首屆。
所以別問,問就是首屆,每年都是首屆,科學家怎麼會騙人呢?(不是)
而 2021 年的 “ 搞笑諾貝爾獎 ” 和 2020 年一樣,同樣因為疫情原因改在了線上舉行。
emmm,整個流程還是一如既往地“詼諧幽默中帶著些許正式和正兒八經”,但 “ 搞笑諾貝爾獎 ” 評選的專業程度,並沒有因此而打折扣,依舊是由正牌諾貝爾獎得主來進行評選和頒獎。
雖然這些獎項看上去不怎麼正經,但其實科學價值卻是實實在在的。
接下來一起來看看今年都有哪些有意思的研究獲獎吧~
生物學獎:貓主子不止會喵喵叫
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員 Schötz 幾年前對大獵豹和家貓的呼嚕聲進行了比較,發現這兩種動物的“咕嚕”叫聲頻率都在 30 赫茲左右。出於好奇,她回家記錄了她自己的貓 Vincent 以及同窩的三隻小貓的咕嚕聲,因此開始了一個為期數年的專案,以更好地理解家貓的不同發聲,而且寫了五篇單獨的論文,研究物件正是這三隻小貓。
貓發出咕嚕聲的原因有很多:生氣、壓力大、痛苦、滿足和快樂時都會這樣。Schötz 發現雜音和喵喵聲是最常見的貓叫聲。
Schötz 和她的合作者獲得了一項研究“人貓交流中的節奏”的資助。最終目標是收集更多資料來支援關鍵假設:即,貓會“半意識地”改變它們發聲的語調、強度、長度和特徵,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大多數貓都具有這種所謂的“韻律變化”的相似型別;而且這些變化,對於有經驗的人類來說可以聽懂。
生態獎:嚼過的口香糖裡的細菌有大用處
除了 DNA 外,嚼過的口香糖中還可能含有口腔細菌以及某些條件致病菌。
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的萊拉·薩塔裡 (Leila Satari) 團隊對來自五個不同國家的廢棄口香糖的細菌組進行表徵,並監測它是如何隨時間變化的。他們的實驗還將嚼過的口香糖放在戶外人行道上長達 12 周,以監測細菌含量的變化。
研究發現,口香糖樣品中的細菌種群具有相當程度的多樣性。他們還發現,在幾周的時間裡,通常在嚼過的口香糖中發現的微生物種類,少於通常在周圍環境中發現的微生物。
“總的來說,研究結果表明細菌可以在口香糖的自然生物降解中發揮作用,也可能是具有其他可生物降解特性的菌株的來源”,而且,雖然有人擔心浪費的口香糖攜帶病原微生物,但口腔細菌的相對壽命較長,可能給法律和法醫領域帶來有用的幫助,類似於 DNA 分析。
化學獎:電影是有味道的?
影院內的空氣進行化學分析,以測試觀眾正在觀看的電影中的暴力、性、反社會行為、吸毒和粗俗語言的程度。”
大家都知道,分級委員會決定電影等級的過程是非常主觀的,他們會透過經驗主義去劃分電影適合哪些年齡的觀眾。那麼,是否有更客觀的方法來對電影進行分級呢?
以Jörg Wicker為首的德國研究團隊在2015年發表了一項有趣的研究,觀眾撥出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形式可以反映特定電影中的特定場景的暴力、性、反社會行為、吸毒和髒話的程度。
他們發現,當觀眾的集體脈搏和呼吸頻率一致增加時,特殊的感測器可以檢測到相應的二氧化碳和數百種其他VOCs的上升,其中一些被發現與特定型別的場景相對應。研究結果證明,懸疑和喜劇場景的效果最強。
在2018年,Wicker等人發表了第二篇論文,試圖證明使用VOC測量作為工具對電影進行適合年齡分類。這些資料是從11部不同電影的135場放映中收集的,測量了約1.3萬名在德國美因茨電影院觀看電影的觀眾的呼氣量。
但遺憾的是,他們發現大多數化合物不能可靠地預測所有的電影年齡分類,這也可能收到樣本數量太少的限制。唯一的亮點是異戊二烯,它能可靠地預測德國五種年齡分類中的三種(FSK 0、6和12)。
交通獎:四腳朝天空運犀牛更安全?
野生黑犀牛 ( Diceros bicornis ) 面臨著來自南部非洲偷獵者的嚴重威脅,鑑於崎嶇的地形,用卡車運輸很困難,能不能吊起來空運呢,對犀牛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Robin Radcliffe等人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們對12只犀牛進行了研究。其中六隻首先處於水平(側臥)位置,然後被雙腳懸掛,而另外六隻先倒掛再側臥。
他們的假設是,處於倒立姿勢會導致比水平(橫向)姿勢造成更多的不利影響。但實驗結果並非如此。所有 12 頭犀牛都表現出嚴重的低氧血癥(低血氧)和高碳酸血癥(血液中二氧化碳過多)的跡象。
都有害,就等於都無害。只有犀牛受傷的世界誕生了。
物理獎:為什麼行人之間不會經常碰撞?
荷蘭埃因霍溫火車站為期六個月的行人跟蹤活動中使用的實驗裝置。
為什麼行人之間通常不會相撞?
因為行人長眼睛了(不是)。
研究人員在荷蘭埃因霍溫的三個火車站設定了為期六個月的行人跟蹤實驗,並收集了 2014 年 10 月至 2015 年 3 月的資料,每天收集超過 100,000 條行人軌跡,總計約 500 萬條,並使用這些資料為行人互動構建更好的模型,該模型最適合描述為“二元碰撞避免”(即兩個人儘量不撞到對方)。Corbetta認為,他們的方法可以推廣到更復雜、更密集的人群互動。
哪怕是搞笑諾獎,物理學研究依然讓人看不懂……但沒關係,走路別玩手機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