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馬蘭幣產生於民國7年(1918年),當時雲南總督唐繼堯繼蔡鍔之後反袁護法,率領護國軍進駐重慶,在重慶主持召開滇、川、黔三省聯軍會議,並就任聯軍總司令。軍閥唐繼堯嗜好將自己頭像鑄造於錢幣或徽章上,表現自己的顯赫功績。為紀念這一盛事,重慶銅圓局鑄造一種,正面為五瓣大梅花,花中為唐繼堯肖像,背面馬形,直徑33毫米,厚2毫米的一種紀念幣,作為贈用之品。鑄造時間:民國7年(1918年)~民國17年(1928年)左右;鑄造地: 成都銅圓局、重慶銅圓局。馬蘭幣產生於特殊年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的四川小銅圓,它除有一般流通的屬性外,藝術性也是一大特色。馬蘭幣面面觀以及深層內涵也有待於大家共同去探索和發掘。
馬蘭幣為四川獨有品種,至今已近百年。馬蘭幣因其圖案多為駿馬和蘭花而得名,盛行於1924至1930年間,主要由成都造幣廠和重慶銀元局鑄造,也有小部分來自地方軍閥造幣廠。馬蘭幣紋飾別緻精美,題材多種多樣,不僅是巴蜀錢幣的一朵奇葩,在浩瀚的中國銅元中也是別具一格,地方色彩濃厚,深受各地藏家的喜愛。近年來,馬蘭幣大有火熱的勢頭,行情早已今非昔比,品相上佳的珍稀品種,於拍賣會屢創價格新高。馬蘭幣花樣繁多的同時,更是使用了多種幣材,如銀、白銅、紅銅、黃銅、鋁等等,並且還有鎏金、鎏銀、鎏銀琺琅、鍍鉻等二次加工品種。普通馬蘭以紅銅、黃銅較為常見,其他材質則因少量製作,至今已不可多得。
該幣制作精良,數量極少,十分珍貴。以後的馬蘭幣將這一令人喜愛的馬的構圖由背面換成正面,成為馬蘭幣特有的形象主圖。民國15年(1926年),時值軍閥鄧錫候把持成都造幣廠,為掠奪民間財富,籌鉅額軍費,大量鑄造比雙旗大200文減重50%的小200文銅幣,甚至回收當時流通的100文、50文銅幣改鑄小200文銅幣,由小200文銅幣濫市,100文、50文幾乎絕 ,市場零星找補錢匱乏而形成人為錢荒,城鄉居民和商家無不怨聲載道,各種代用幣到處可見。於是統治軍閥經過精心策劃,造型美觀,製作精良,暗藏重利的馬蘭幣應運而生,無面值的馬蘭幣替代了100文、50文的流通銅幣。 期間任重慶銅元局局長的楊德淳、任重慶衛戍司令兼重慶銅元局長的四川軍閥王陵基,特意製作此類馬蘭幣作為官員贈用紀念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