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幣裡面有很多漂亮的銅幣,每一枚銅幣後面都有一段歷史,以最原始的錢幣來解讀當時的經濟條件,也可以從中看到歷史的發展,和當時的設計圖案和一些故事,每天分享一些銅幣,或許它們比較常見但是它是歷史長河中發展不可缺少的一角。而且每一枚錢幣都有自己的責任,就像我們在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一樣的感覺。今天來介紹幾枚漂亮的錢幣。
第一、中心“淮”字的大清銅幣二十文
錢面中央有“大清銅幣”四個漢字,內嵌一小字“淮”,上端是滿文“大清銅幣”字樣,邊緣中間“戶部”二漢字,戶部二字上鈐有“丙午”,代表其年份,下端為“當制錢二十文”。錢背中央為蟠龍圖,上端鑄“光緒年造”,下方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字樣(大清帝國銅幣)(丙午“淮”字大清銅幣二十文)這枚錢幣丙午“淮”字大清銅幣二十文是清代時期的錢幣,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在古代中國維繫著南北方貿易運輸的主要是水運,即京杭大運河。清江浦,位於京杭大運河中段,古屬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明清時期,由於河務、漕運的繁榮,擁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顯赫交通要衝地位的清江浦,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以清江浦和淮安府城為軸心的淮安城,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東南四都”的美譽。清光緒三十年(1904)清江浦漕運總督恩壽遂奏請清廷開辦清江銅元局,而在晚清時期江蘇省有三地六家造幣廠,它們是設在江寧(現南京市)的三個廠,設在蘇州的二個廠和設在清江浦的一個廠。丙午“淮”字大清銅幣二十文,就是由清江浦清江銅元局所鑄造。目前已知存世量僅僅2枚。
第二、安徽方孔光緒元寶十文
安徽方孔十文銅元,僅見紅銅質。幣面中央鑿一方孔,孔外鑄“光緒元寶”及珠圈,上緣鑄“安徽省造”,下緣鑄“每元當制錢十文”,左右兩側鑄滿文“寶皖”;背面方孔外為龍圖(俗稱“立龍”),上緣鑄英文紀地“安徽”,下緣鑄英文紀值“十文”,左右兩側各鑄一花星,俗稱“梅花星”。安徽省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安慶銀元局內開鑄銅元。安徽方孔十文銅元系安徽銅元中的初鑄品。這枚銅元的鑄造情況,在現存檔案中尚未見到明確記載。不過,根據它存世極稀及製作精美的特點,人們便將其定為試鑄樣幣。它之所以未被髮行,很可能是因為中間鑿有方孔,製造時容易損壞機器和頗費工時的緣故。這一點,在直隸總督李鴻章《機鑄制錢虧損工本無法籌補》的奏摺中,可以獲得間接證明。
第三、大清銅幣中孔雙花二文
本品面文“大清銅幣”四字,楷書書體,直讀。其字書法上乘,筆力遒勁,起收有頓,轉折見鋒,筆劃亦是粗酋,可謂美書,端美俊朗。其背可見穿口上下“二文”之字,書相風格特徵與面文一致。而續可見其穿孔左右分列花卉枝,對稱協調,故稱為“雙花”幣式。毫無疑問,就書相而言,本品正是宣統官局所鑄,樣幣美書美相,其門不叩自開矣。在大清銅幣的遺存中,有珍有普,普品居多,然亦有十大珍、十小珍,諸如此類。而在所謂十小珍中,有一枚獨特的大清銅幣,即為“大清銅幣雙花二文”。此幣為清末宣統年所鑄的套幣之一(一文、二文、五文、十文),而其最為獨特之處在於其未鑄滿文,並在滿文位置即幣面左右採用了花卉紋,這在大清銅幣中是獨一無二的。根據記載,該套幣除了十文有流通外,其餘皆未發行流通,故該幣僅為試鑄,鑄量很少,遺存稀薄,終成收藏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