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盡在中國寶石雜誌公眾號
人類對珊瑚(Coral)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來自地中海的紅珊瑚當時在日本被稱為Kowatari(“波斯舶來品”), 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經由絲綢之路被引入日本。在中世紀的歐洲,珊瑚(Coral)被大量運用於宗教儀式的裝飾品和念珠的製作上。
19世紀早期,珊瑚(Coral)在英國非常流行。一枝枝的珊瑚原料從義大利的那不勒斯輸入到英國,英國的珠寶工匠運用不同的題材例如櫻桃、漿果以及花卉造型創作出精美的珊瑚珠寶和雕刻品。成串的珊瑚珠成為少女們受洗時最受歡迎的禮品。在蘇格蘭,人們相信珊瑚可以令少女更加美麗健康。
據記載,我國文獻中“珊瑚”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代,《山海經·海中經》記載:“珊瑚出海中,歲高二三尺,有枝無葉,形如小樹”。還描述了捕撈珊瑚不得而十分遺憾的故事(此珊瑚未確定是寶石珊瑚),那時的紅珊瑚主要用作陳設和裝飾。漢代的“絲綢之路”把外域的珊瑚帶到了國內,一時之間,珊瑚之風盛行,漢代《西京雜記》中有述:“積草池中有珊瑚樹,高一丈二尺,上有四百六十二條,是南越王趙佗所獻,號為烽火樹,至夜光景,常欲燃。”漢武帝也把珊瑚玉樹盆景供奉在神堂之中。
可見自古以來無論中外皆視珊瑚為奇珍,用珊瑚作為飾物。在18世紀以前,人們一直誤以為珊瑚是海生植物,現在對於一些缺乏動物學知識的人來說,恐怕仍會有這樣的誤會。珊瑚的骨骼即珊瑚體的橫切面上可見同心環帶狀構造和橫切環帶的放射裝線;在縱切面上往往具有軸向“管道”造成的縱線。這種有機構造,是鑑別真假珊瑚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正是這種構造特點加上某些珊瑚體具有與樹木相似的外形(叢狀),使得人們將珊瑚視為海生植物。實際上珊瑚是種海生腔腸動物,由軟體和骨骼構成。
用作寶石材料的珊瑚只能是珊瑚的骨骼,即珊瑚體。由於珊瑚體的生長方式和結構構造,大多數珊瑚體往往是中空的,骨質也不宜加工拋光,因此,不是所有的珊瑚體都能用做寶石材料;只有那些質地緻密均勻並具有良好拋光效能的珊瑚才能劃入寶石之列。因此,儘管珊瑚的種類繁多,但是能用作寶石的種類並不多。
硬珊瑚雖然是重要的造礁珊瑚,但此類珊瑚的骨不宜作為寶石材料。寶石用的珊瑚絕大多數為八射珊瑚,亦稱八放珊瑚。它們多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的濱海區或亞濱海區。八射珊瑚形態多樣,有的具有鈣質骨骼,有的具有角質骨骼。用做寶石材料的珊瑚按骨骼的成分可以分為鈣質珊瑚和角質珊瑚兩類。
鈣質珊瑚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此外還有大約3%的碳酸鎂和1.5%~4%的有機質,以及微量的矽和鐵等。有機質的存在增加了珊瑚的韌性,使其具有較好的加工和拋光效能。鈣質珊瑚的顏色大多為白色或灰白色,只是當其含有相當數量的不同雜質時,才有可能呈現赤紅、粉紅、橙紅等顏色。因此,受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同一種珊瑚可以有不同的顏色,而不同種類的珊瑚又可呈現相同的顏色。
角質珊瑚的主要成分為角質有機質。折射率為1.54~1.56,但拋光效能良好,且具有一定的彈性,經加熱可以彎曲;顏色大多趨向黑色。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原創不易,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絡《中國寶石》雜誌公眾號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