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把全手掇只壺,對其造型,許多紫砂壺愛好者無感。
造型這東西,情人眼裡出西施,或許不可以一刀切,不能以非優即劣來判斷它。
當你看著這壺,有一種吸引力開始產生,願意花點時間去琢磨它、品味它,就說明有了“交集”,人壺之間能“交流”;如果更進一步,覺得這壺有“味道”了,可以欣賞,把玩壺的好感和樂趣,會與日俱增,壺也漸漸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如同這蓋與壺身,不能長時間分開一樣。
至於說紫砂泥料,我最初認為“賞型”更容易些,識別泥料更難。後來我接觸紫砂壺友日多,發現能初步判斷泥料的壺友數量,遠多於能賞型的壺友數量。
究其原因,是“道”與“術”的問題。賞型是“道”,識泥是“術”。簡言之,識別紫砂泥料是技術活兒,多看一些的近距離原礦泥料圖片(如上圖),自然能識砂別泥。
但“道”就不一樣了,“道”像空氣一樣無形,寓居於“空虛”。我們能看到的只是壺的形狀,但其中的“道”是看不到的,只能悟,所以有“玩壺悟道”之說。而且,很多紫砂壺是沒有“道”的,“道”無優劣,只有“有”或“無”!遺憾的是,有“道”的壺少,無“道”的壺多。(宏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