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丸科學,每天漲點新知識
世界上有人收藏郵票、標本、不倒翁,還有人熱衷於收藏樂器裡的灰塵球。
乍一看像一盒子屎殼郎的傑作
從本質上來講,它們就是一團灰。
但是從出身上來講,這些卷著毛的灰塵球誕生於名貴的樂器內部,而非隨處可見的窗臺或者電腦桌。
不平凡的出身讓灰塵球「子憑母貴」,身價不凡。
這些躲藏在樂器中的髒兮兮的小毛球被稱作音球(Tone Balls),是由琴體周圍積聚的灰塵滾動凝結而成的,是一把製作精良的樂器內部振動的結果。
從機率角度來講,幾乎很少有人知道那些價格不菲的樂器中,會有這麼一團東西。而對於樂器製造者與修理師來說,它們稱得上是老朋友了。
浮塵與毛髮,這些小傢伙通常出現在一些小音孔的樂器中,比如:小提琴、大提琴等。如果運氣好,在其它樂器中也能找到音球,例如少數的吉它和貝斯,但機率遠沒有前者高。
音球的形成需要時間的積累。起初這些汙穢是掛在琴身內部的某個角落上的,呈絮狀。
然後隨著灰塵增多,其中的一些就變鬆動了,脫離了內壁開始四處移動,在滾動過程中逐漸變成了球體。
至於這些音球的成分構造,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組成音球的可能是灰塵,可能是頭髮,可能是殘留在琴體內部的樹脂,也可能是某位樂器主人身上的舊毛衣掉落的毛……
每一顆音球,都彰顯了這把琴的主人的生活環境與練習狀況。比如這個演奏者常年穿著灰色毛衣拉小提琴,那麼這把小提琴「生」出來的音球可能會與毛衣同色。
再比如這枚橙色的音球,根據收藏者分析,這很有可能是演奏者當時經常穿的毛衣的顏色。畢竟大多音球的顏色都是灰色褐色,這種橙子一般鮮亮的顏色極為罕見。
音球的形狀也各不相同:有圓乎乎的球體,也有不規則的絨團。這些形狀除了與它們自身的滾動路徑有關,還與樂器的質量掛鉤——樂器越好,音球就越緊。
比如,拍賣價格高達百萬美元的瓜達尼尼的小提琴,堪稱琴中瑰寶。它的音球就編織得極為緊密,整個毛團子圓乎乎的,呈紫色,直徑約13毫米,差不多是成人食指的一個指節那麼寬。
對於收藏家來說,這些音球不需要是規矩的圓球體。比如這顆音球,一眼看上去有些像網友做失敗了的羊毛氈,它自由生長的外觀是因為有一大片樹脂粘在了上面。
雖然沒來得及形成一顆圓滾滾的球,但它已然足夠擁有魅力了。正是每一顆音球的獨一無二,才點燃了收藏者的熱情。
收集音球的人總會慈愛地注視著他們打理好的灰塵毛髮,然後向大家分享各種與音球有關的故事。
有趣的是,各種故事的版本並不相同,樂器主人對音球的感情也不同,甚至有人相信這些音球會招來災難。
尚在18世紀時,有的演奏者認為這些音球的存在是厄運的象徵,他們會用眼鏡蛇來祛除這些音球,祈求好運重新降臨。
還有一部分演奏者,則是迷信音球是樂器的守護神。
這群人不讓修理師清除這些音球,他們認為,正是這些球賦予了他們所鍾愛的樂器柔和而豐富的音色,如果擅自把音球拿出來,很有可能扼殺掉自己樂器本有的聲音。
如果實在忍不住,很想看看自己樂器裡的音球,他們會去找專業的樂器製造師或修復師,用相機的微距設定拍下自己樂器內的音球照片。
小提琴的琴體內部,由修理師幫忙拍攝的音球正躺在裡面
面對音球,有人愛有人怕,也有人毫不在意。
這群不在意音球的樂器主人,會在把這些灰塵清理掉。那些被取出來了的音球就成了一些人的收藏品。
對於音球收藏者來說,如果有幸從已經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董樂器內清出來音球,那簡直是無價之寶。
畢竟這種需要時間累積的藏品,拿出去一個,就少一個。
有位樂器修理師,借用工作之便近水樓臺先得月,把客人們不要的音球一一收藏了起來。這些音球因為一些特性因為封存了一段時光,而變得彌足珍貴。
不過,樂器種類千千萬,既然有人收集小提琴裡的灰塵,那不知道有沒有人收集管絃樂器內部的殘留物呢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自網路,僅供學習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