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認真研究會發現,人民幣有很多細節的地方都非常講究,比如每張人民幣上都會有一個簽章。
但這個簽章很多人都看不懂,甚至有人以為這只不過是一個裝飾元素。
實際上這個簽章可不是普通的元素,它其實就是一個印章,至於這個印章的內容是什麼,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情況,比如目前使用的人民幣,這個印章上面的字是“行長之章”。
而在第1套人民幣的時候,人民幣上可是有兩個印章,當時央行的負責人還不叫行長,而是叫總經理,因此人民幣上就印有總經理章和副經理章。
只不過從1949年10月份之後,我國對中國人民銀行的體制進行了調整,總行領導的職務也由經理改為行長,對應的人民幣上的印章也發生了變化,從第2套人民幣開始,紙幣上的印章就變成了行長之章和副行長章。
這裡面除了一、二、五分輔幣上沒有印章外,其他的一二三五十元上面都有印章。
不過第二套人民幣的印章是印在正面,而不是背面,這跟現在的設計風格還是有區別的。
從第3套人民幣開始,印章才正式印在紙幣的背面,這種印有行長之章和副行長章的做法一直延續到第四套人民幣。
但是從第5套人民幣開始,副行長章就被去掉,只留下了行長之章。
實際上在紙幣上印有簽章這並不是近代才出現,早在古代的時候就出現了,比如我國最早的紙幣是交子,當時交子上也印有官方的印章。
而且這種做法並不只是在人民幣上出現,全球很多國家的紙幣上同樣也會有官方的簽章,只不過不同的國家簽章的方式不同,有的國家使用負責人的印章,而有的國家則是負責人的簽字。
比如美元上有兩個簽名,左下角是國庫長簽字,右下角是財政部長簽字;歐元上的簽字則由歐盟央行行長簽字。
看到這,很多人都挺好奇的,為什麼紙幣上要留下行長之章或者央行負責人的簽字呢?這樣做的目的到底為了什麼呢?
從實際情況來看,紙幣上印有行長之章或者負責人的簽字,無非就幾個目的。
第一、代表信用
大家都知道紙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只是因為一個主權國家賦予了紙幣作為貨幣的身份,所以它才變得有價值,如果沒有官方“授權”,紙幣跟普通的紙張其實沒有什麼區別。
但國家授權紙幣作為主權貨幣,並不是說你隨便印一個圖案出來就行了,你上面得有一些讓大家共同認可的東西,而在大家傳統的認識當中,印章代表著權威,這種印章不只在紙幣上,目前去辦很多事情都需要用到印章。
所以人民幣上印有行長之章,這其實代表著國家信用,另一方面也代表著作為央行的行長,他對紙幣的發行負有責任。
第二、起到防偽作用。
在紙幣上印有行長之章或者央行負責人的親筆簽字,其實也有出於防偽的目的。
畢竟不論是印章還是央行負責人簽字,都是獨一無二的,想要模仿很難,特別是對央行行長的親筆簽字,想要模仿一模一樣,難度是很大的,經過專業機構檢測之後,其實就能夠辨別出真偽。
所以在紙幣上印有行長之章或者央行負責人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偽效果。
第三、歷史的延續。
其實紙幣發展到今天,技術已經非常完善,想要造假難度越來越高,再加上國家對假幣打擊力度非常大,所以市場上真正流通的假幣很少,市場上流通的基本上都是真幣,這時候用行長之章或者行長簽字來代表權威或者防偽其實意義並不大。
因為大多數國家或地區的紙幣都是唯一的,所以很多人在收紙幣的時候並不會刻意去看紙幣上有沒有行長之章,在辨別紙幣真偽的時候,行長之章也不能作為判斷真假的依據。
那為什麼現在還要在紙幣上保留行長之章呢?我個人覺得其實這更多的是一種歷史的延續,畢竟從古代到現在,紙幣上一直印有官方的印章,這時候突然去掉感覺人民幣會失去了一些東西,所以紙幣上一直留著行長之章,這其實也是一種設計上的風格延續以及貨幣文化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