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篇》
一切偉大的科學理論都意味著對未知的新徵服。--卡爾·波普爾
生命的全部的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左拉
你一直在呼吸的空氣,直到18世紀,透過對燃燒現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們才開始認識到氣體的多樣性和空氣的複雜性--空氣並不“空”。
然而當你忘記一切知識後,你會感覺到,空氣無論如何變化,僅僅只是包含空氣的“空”發生了狀態改變。
“空”如果只包含微量的可以忽略的物質,就可以稱為“真空”,基本上可以滿足科研;
“空”如果包含大量物質,並規定了物質的能量形態等引數,就形成了物質的氣、液、固三態;
“空”如果僅僅包含亞原子以下的微觀粒子,則形成了等離子體、凝聚態物質等,或許還有更多的形態。
但是無論物質如何變化,終究只是“空”賦予的不同資訊,按照不同的規則運轉。忘記知識後,空氣依然不會影響人類的日常生活,物質的三態依然為人類提供了生活保障。
常無的“空”默默無聞地保護著世間一切,直到人類用科學的探索方法發性“空”的內在資訊時,平凡的世界開始改變,常無變為常有。好比你推開了一扇門,另一個世界在你面前展現。
大航海發現了新大陸,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近代科學發現了新理論,打開了未知世界的大門。
知識帶來文明飛越的同時,帶來了更多的迷惑,無法證實的科學等同於神學。
而當忘記一切知識後,你令發現宇宙一切並沒有改變,僅僅是人類透過一絲縫隙觸碰到“空”包含的資訊--“元”。
“元”就像一股無形的氣,無處不在:依附於“無”,就是虛無;依附於“空”,就是虛空。隨著“空”的狀態變化,虛空也逐近具象化,成為“元氣”,最終物質化,組成宇宙萬物。
那麼虛無縹緲的元氣到底是什麼?資訊?還是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