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的分析,去年在北極臭氧層中出現的異常大的洞似乎是由北太平洋破紀錄的冬季氣溫引發的,這個巨大的洞幾乎覆蓋了頭頂的整個臭氧層,在早春關閉,但未來它有可能更頻繁地形成。
研究人員將衛星資料插入一系列模擬中,發現北太平洋的高海面溫度有能力降低北極西風的溫度。
這些強風從冬天吹到春天,根據大氣模型,如果它們變冷的時間足夠長,它們會引發極地雲的形成。在北極和南極,平流層中的雲是嚴重臭氧消耗過程的關鍵因素。
中國北京大學海洋和大氣科學家胡永雲說: 2020 年春季創紀錄的北極臭氧損失的形成表明,當今的臭氧消耗物質仍然足以在北極平流層造成嚴重的春季臭氧消耗。這些結果表明,只要北太平洋溫暖的海面溫度異常或其他動力過程足夠強,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會發生嚴重的臭氧損失。
我們中的許多人都知道,每年春天南極洲上方的臭氧層都會形成一個巨大的洞,但北極臭氧通常更具彈性。
北半球海洋和大氣之間流動的行星波比南半球強得多。這意味著它的冬季風通常太暖了,極地雲無法在平流層中形成。
但是,當北太平洋表面變得比正常溫度高時,過去的研究發現一些行星波會變弱,從而降低平流層渦旋的溫度。
這似乎是在 2020 年春天發生的事情。隨著那個春天北極臭氧層中開始形成一個洞,研究人員注意到一個標記為“wavenumber-1”的行星波的相關減弱。
將資料插入北極大氣的遠端模型,似乎波數 1 強度的降低可能是導致 2020 年 2 月至 4 月期間在北極上空吹過異常冷風的主要因素。
如果沒有這種波減弱,一個洞可能永遠不會形成。
胡解釋說: 2020 年春季創紀錄的北極臭氧損失的形成表明,當今的臭氧消耗物質仍然足以在北極平流層造成嚴重的春季臭氧消耗。這些結果表明,只要北太平洋溫暖的海面溫度異常或其他動力過程足夠強,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會發生嚴重的臭氧損失。
結果還有助於解釋過去臭氧的神秘損失。例如,在 2011 年春天,北極臭氧層又無緣無故地出現了另一個大洞。雖然尚不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但作者認為北太平洋溫暖的海面溫度也可能是罪魁禍首。
目前,我們無法確定海洋溫度的這些特殊峰值是由於自然變化還是人為導致的全球變暖的結果,但隨著氣候變化,我們星球的海洋確實吸收了越來越多的熱量,這完全有可能北極臭氧層註定會有更多的空洞。
該研究發表在《大氣科學進展》上。